法律

畸形成品油价是行业垄断怪胎

  随着国际油价猛跌,国内民营加油站积极响应,纷纷与国际接轨,大幅度下调成品油零售价。但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却按兵不动。在广东,频传降价,却屡屡落空,降价成了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的“空调”。而毗邻的香港,10月14日汽柴油价格每公升降价0.2-0.4元港币,是近两个月来第三次降价。(11月8日《羊城晚报》)在长沙,占市场份额不到20%的民营加油站降价成为常态,而占市场份额超过80%的中石化加油站却异常平静。(11月11日中国经济网)

  为何过去把“与国际接轨”叫得最响的中石油、中石化,在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表现得如此让消费者失望?而众多成品油消费者又如此百般无奈呢?问题出在,他们处于国内绝对垄断地位,行业垄断栾生出价格垄断。市场价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异化成垄断巨头一只有形的手。在成品油消费市场,两大石油巨头违背了市场规律,行使着某种“准政府”职能,长着一双有形的手。

  中国石油勘探、采集、加工的三大巨头——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组建初期就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恋爱”,而是由政府明令式的强制性组合。转瞬之间,这三大集团公司就成了“航母式”的超大型集团,而且赋予某些政府管理职能。它的宗旨是,通过组建中国10来个大型集团,进军世界500强。

  世界500强是以销售额排定名次,这三大石油巨头虽然在世界同行业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也带来了先天性的残疾:加工经营成品油的中石油、中石化集团,本应是经营性集团公司,却实行“准政府”式管理和经营模式,占用了政府权力资源。事实上,这本身违背了市场经济下的公平、公正原则。经营不利时,一边是由国家支付巨额财政补贴,一边是以“与国际接轨”为借口,“涨价如射箭”;经营有利时,闭口不谈“与国际接轨”,一边是成品油供应垄断的资源优势,一边是定价迟迟不出台的“准政府”权力优势,还据有加油站地理、市场份额控制优势,“降价如蜗牛”。弱小的民营加油站,尽管按市场价格规律运作,既左右不了市场气候,也满足不了消费者总量需求。

  时下的成品油(柴、汽油)消费,涉及民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保障供应和合理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影响到绝大多数家庭的消费支出。在国际油价狂跌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迟迟不“与国际接轨”,占据垄断地位的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迟迟不作出降价反映,有失公众对他们市场信任。

  打破价格垄断,必须打破行业垄断,人们有理由、特别是民营企业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反对这种行业垄断现象。中石化、中石油应该按照《公司法》规范经营,回归到经营性集团公司,不应该享有“准政府”管理职能。应该在公平、公正前提下,谋求成品油市场的合法竞争。再说,人为拼凑规模,片面追求世界500强名次,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枝强干,摒弃某些不合理、跨行业的强制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