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毒食品”之源

  当不法商贩的欲望不断膨胀时,食品安全对其而言已成为一纸空谈。

  面对不断升级的食品安全事件,作为消费者而言,提起食品添加剂仿佛“谈虎色变”,一棍子打死全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填补检测制度漏洞,或许,这将为市民的餐桌多添一份保障。

  驱动毒食品的原动力

  利润,正是驱动不法商贩继续制造“毒食品”的唯一驱动力。

  以人人唾之的地沟油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大大小小的饭馆有上万家,每天产生的废弃油大约有近10吨,而正规的回收废弃油的企业每天只能回收5到6吨,那么剩下的4吨多废弃的地沟油就很有可能被黑作坊回收,加工制作成可食用油,再回流到一些餐馆。

  “小商贩开黑作坊,只需要一部车、一口锅,投资仅需几百元。”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个黑作坊从饭店回收1吨泔水油最多只要几百元钱,加工好的半成品食用油的价格却在3000元左右。当经过多次加工流入市场后,一吨废弃油的售价已经高达7000-8000元了。

  同样,低廉的成本腾挪出来的利润空间也成为一些不法小餐馆使用地沟油的原因。上述人士表示,每公斤废弃油的价格与合格食用油价格相差6元。如果一家火锅店每天用油5公斤,使用废弃油可以省出30多元钱,如果是一些大型的饭店,那么将省出一笔非常可观的费用。

  这种情况即将终止。

  为打击“毒火锅”,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从6月1日至12月10日,对全市餐饮单位使用添加剂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加强对易发生违法添加行为产品的抽检,检测是否添加与声称功能相关的药物。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

  同时,凡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服务单位2011年5月底前,要向当地监管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

  扭曲了的市场竞争

  此外,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也成为一些人用添加剂走捷径的原因之一。“正常种出来的黄瓜肯定都会有自然弯曲,而且往往是一头粗来一头细。但是这种自然生长出来的黄瓜不但产量低,而且卖相不好,拿到市场就卖不动。”在三原一带,一些种植黄瓜的农民表示,尤其是和那些使用了激素的黄瓜摆在一起,更是没人要。正是这样,直瓜灵才会有市场。

  “实际上,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查得越早越好。”西安一家知名的配料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企业是正规生产经营,市场却因经销商的担忧有所萎缩。检查完了,企业才能尽快化解经销商的不安。另一方面,原来的一些非法生产的小作坊式、暗点式企业将被清除,而他们空出来的市场将成为企业下一步的机会。虽然目前市场暂时萎缩,长远来看,对于企业肯定是利大于弊。

  在另一家位于咸阳的食品调味剂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原本就想改造车间,但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马上实施,这次其中一条生产线因为卫生问题被罚款,公司决定马上斥资改造原有车间,除卫生上改进达标外,产能上也将增加不少,对于企业下一步实现全国市场的突破铺平了道路。

  “自行开荒种菜”下的常识缺失

  当越来越多的新闻告诉人们蔬菜、瓜果已经不安全时,人们行动起来自我救济。于是,开荒种菜、自给自足这显然不是一句其乐融融可以解释的。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自家种的黄瓜结果时花就谢了,不明白市场上的黄瓜为什么还会有鲜艳的黄花。”西安金花南路某社区的田女士去年开始在自家阳台上种植青菜、黄瓜等蔬菜。

  在都市生活中,能够有一块荒地用来劳作,看起来很美。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小农”生活显然是一种逆潮流而动,因为市场经济的要义就在于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以及专业的更细化分工。而且,对于寸土寸金的都市来说,并没有土地资源给市民进行耕作。

  其实,添加剂本无错,错在非法滥用行为,这与“刀无罪,用刀杀人才有罪”是一样的道理。

  有专家表示,目前,非法添加物有两类:一是将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当成食品添加剂来使用,如三聚氰胺;二是食品级的添加剂用工业级的添加剂来代替。而食品添加剂则是积极的,在安全添加剂量内,能保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组织结构,还能保持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另外国家一直打击的是“滥用和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不是扼杀所有食品添加剂。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生的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例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真相是“食品添加剂替非法添加物背了多年的黑锅”。

  近日,国家公布了允许大米中添加剂的使用,让一些市民很忧虑。其实,对于粮食来说,防腐是非常重要的,大米如果因陈化、腐坏而产生黄曲霉素等毒物,对人体有致癌危害,远远超过防腐剂危害。另外,大米中的这种添加剂已经过动物试验,证明是安全的。

  并不是所有的催熟水果都是不健康食品,以荔枝为例,从南方运送到北方,如果没有任何保鲜手段,荔枝将很快腐烂。现在国家的果蔬保鲜中心推出了一些专用保鲜剂,让市民吃上异地的水果、蔬菜成了现实。

  有些食品添加剂还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营养教研室高级营养师罗冰告诉记者,一些食品中添加了抗氧化剂,不但能起到防止食物腐败的作用,还有一定营养益处,比如优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

  在食品安全方面,公众只有多一些了解,才能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一次又一次盲目被动地陷入惊弓之鸟的窘境。

  去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媒体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消费者知道他们究竟吃了些什么,然后自己对食品作出选择。

  检测盲区急需填补

  那么,蔬菜里面能不能使用激素类的一些催化剂?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使用,只要不超量就可以。”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王虎表示,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标准,如何确定这个量却成为一件难事。

  他表示,由于设备有限、国家没有标准,所以他们也无法检测出来黄瓜里面是否含有激素和是否使用了直瓜灵。随后,记者在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采访,但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无能无力。

  “目前我们主要针对高毒、高残留物进行检测,主要是对国家禁用的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进行检测。”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潘峰表示,对于直瓜灵、膨大剂等添加剂,由于没有相关的设备和激素使用和检测的标准,很难对其进行鉴定。

  “催熟剂这类的生长激素允许使用,但是一个西瓜用了多少,消费者却毫不知情。”有专家表示,农检部门都检测不出来,普通老百姓更加难以识别。

  分析者普遍认为,面对添加剂行业乱象,部门监管十分重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吴景明指出,目前监管也面临诸多难题。法律法规滞后,部门职责不清。此外,检测标准滞后不全。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国有多项属于“服役”超过10年,这是造成食品添加剂顽疾未除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分散生产经营户,有专家表示,应该加强对市场上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加大对滥用高毒农药、有害生长剂等药物的打击力度。“不能全部检测,但可以抽检。”

  上述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粗放经营、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仍是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要方式。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这就造成了食品市场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要想赚取利润,就必须比谁更无耻、谁的道德更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