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垃圾四色分类认真分的居民少,分对的更少

  国内新闻:年初全市千个小区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以来,不少封闭式小区开始实行不同程度的垃圾分类法。但是,在这些小区的大多数居民虽然愿意接受垃圾分类,不过由于缺乏指导,对于如何分类,大多摸不着头脑;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居民觉得分类很麻烦,可操作性不强。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可能还需时日。

  【记者观察】认真分类投放少之又少

  家住长宁区水霞小区的朱小姐告诉记者,她从北京回来后,垃圾就要分类了,然而没有任何人告诉她什么是“有机物”,她上网查询后,发现不同网页对“有机物”的解释也都有细微的差异,这让她更摸不着头脑。她告诉记者,比如小孩用过的尿片,本来是纸张做的,在使用过之后究竟算不算“有机物”,这就让她很疑惑。而小区的房上也没有对分类做出指导,因此,她这几天还是继续将垃圾放在一个塑料袋扔到。

  记者昨天上午来到水霞小区,这里的垃圾箱房上已经贴上了分类标志:“有机物”和“非有机物”。居民可以通过房上开的口子,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内。但是垃圾箱房上并没有标出,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非有机物”。

  记者留心观察了几个前来倒垃圾的居民,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将垃圾分开装投。废纸、菜叶等等,全都倒入了标有“有机物”的垃圾箱。

  水霞小区垃圾箱房管理员告诉记者,他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只要求分两类,已经很简单了,不过实施的时间不长,也没有人教,大多数居民根本不会分。所以他每天都要把垃圾拆开几次,分类成“有机物”和“非有机物”。

  记者了解到,在大多数实行垃圾分类的封闭式小区,垃圾通常要分为:玻璃、有害垃圾、可的垃圾和其它垃圾。虽然垃圾箱分为不同颜色,垃圾箱上也表明了垃圾的“归口”,但是在垃圾分类的第一道关居民这里,真正认真分类的所占比例太小,而分对的居民更是少之又少。

  【网上调查】七成市民认为实施难度高

  根据上海市民信箱的调查:目前申民生活垃圾的出路,有76%的家庭是“除废品出售外,其他都投放到垃圾箱”;有10%“不出售也不分类,都投放到垃圾箱”;而“除废品出售外,其他分类投放到垃圾箱”的仅占13%。可见,市民普遍没有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

  新标准实施后,市民是否会觉得麻烦呢?调查发现,市民普遍表示能接受。有77%的市民表示“开始会觉得麻烦,但养成习惯就好了”。

  尽管市民普遍表示愿意配合,但市民对新标准实施仍有不少疑虑,因此对于垃圾四色分类处理的前景,七成以上市民普遍认为难度不小。市民认为阻挠垃圾分类实施的首先是“市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不够”,持这一观点的市民占70%;其次是“现有社区的硬件环境跟不上”,占69%;再次是“市民的生活习惯问题”,占64%;以及“拾荒者的干扰”,占34%;“其他”占6%。

  【目前现状】垃圾分类面临不少尴尬

  从去年开始,本市的一些小区逐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但是在生活垃圾处置的末端,垃圾分类的成效暂时还看不出来。

  实际上,实现垃圾分类,除了居民投放这一关难以实行外,还面临着多重矛盾。例如,不少市民的分类习惯是将可回收的垃圾出售,或者由拾荒者整理出售。一开始,垃圾分类已经被动实现。但是,这样一来,居民可能会因为怕麻烦不再仔细分类剩余垃圾,而拾荒者则可能将垃圾越理越乱。另外,由小区物业安置,而垃圾分类后,管理成本上升,可能是垃圾分类面临的第二个尴尬;由于垃圾分类还没有普遍实行,分类好的垃圾可能还会集中到一起投入各垃圾压缩站,将分类的成果全部打散。这些,都是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

  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个阶段,实行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市民的分类意识和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在经过多年的推行深入人心后,会更实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