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目标不可操之过急,借市场之“手”发展低碳
编者按:低碳及低碳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词。低碳不光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政协的一号提案,更成为了普通人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目标。可与之相对应,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水电的占比只有20%左右,“高碳”能源火电占比则高达77%以上。可以说,“高碳”还是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这就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在内的新能源成了广大业内人士最广泛的呼吁之一。不过,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在“低碳”之路上做哪些功课?还有,应借鉴哪些优秀经验?本报试图通过另一种视角,解读低碳经济到底怎么个“低碳”法。
市场之“手”:不可忽略
在诸多经济学家看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大量投资、集中力量发展制造业,且忽略生产成本的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瓶颈。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上个月召开的两会中,低碳经济赫然成为了政协的一号提案,彰显了国家对“低碳”的重视。
在参加朗诗地产主办的绿色地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坛时,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就明确向外界表示,上述模式或许已经走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政府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忽视环境成本等,但不可能永远这样。当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随之就会对环境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去被忽视的环境成本现在也已显性化了,所以,相关企业不得不面对它。”
怎么解决?一个现实就是,大家普遍把希望放在了政府身上。事实上,目前一提到环境问题、低碳目标或绿色时,外界的普遍印象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做。但这在许小年看来,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我们似乎已经完全忘掉了市场可以在经济当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他强调了何谓“绿色”。他说:“在这里讲的‘绿色’,应该是‘可持续绿色’的概念。不是靠政府补贴的‘绿色’,靠政府补贴的绿色是不可持续的。”在他看来,“可持续绿色”就是让绿色产品、低碳产品在市场上可以获得溢价,获得高出一般产品的价格,“比如某地产产品,其产品是消费者去看过的,同样区域的产品其售价比别人高,这样,老百姓就认识到了该产品的优势,他或许也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进而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消费者付出更高价格,才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
此外,许小年还分析了政府在低碳中的相关作用。他认为,现在政府除制订标准外,还应调整价格。“目前,我们国家能源价格太低了。政府需要把电价放开,把水价放开,让其价格大幅度上升。这样,这些稀缺资源可以让其在市场上进行充分的反映,并帮助到绿色产品获得更高的溢价。同时,其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大的节约。”
出席论坛的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则认为,政府更重要的是管理带有方向性、国家战略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事物,包括节能、减排等国家战略,及在节能建筑方面的具体标准,补贴、示范、引导、价值观训练等。“但这些方面,政府也是仅限于此,而不是说政府派一个官员来企业,跟企业说应该怎么怎么做。”
绿色建筑:发展正当时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众人关注目标的同时,绿色建筑也悄无声息地成为了一种潮流。在国外不少人士眼中,中国在绿色建筑开发上有着巨大的潜力,甚至有声音认为,“中国将引领绿色建筑革命。”
事实上,北京市最近就规定新建两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等若使用太阳能供热,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将享受每平方米200元的补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与深圳市签署协议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宁夏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省区……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杨西伟在参加绿色地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坛时也认为,“绿色地产是一条坎坷的路,但一定是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者说,绿色建筑肯定是一条可以解决相关问题的正确健康开发道路。”
不过,杨西伟坦言,绿色建筑的标准还远没有制订完备,“比如说我们的设计标准现在还没有,现在是一些评价标准,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更是缺乏。”杨西伟同时说,“相关标准的制订,主要是依靠行业的力量,一般来讲是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参与得多一些。但在工程和产品标准方面,更多是借鉴企业的经验。”
倡导低碳建筑,对房地产行业来说,不仅是对房地产的模式产生新的要求,也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挑战。目前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在推动低碳房地产方面提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上海世博会零碳馆运营合作伙伴朗诗地产在房地产行业独家推出了首席绿色规划师的职位,以审察其公司旗下所有即将开工的项目是否符合绿色节能的标准。
国外经验:全社会参与
尽管我国已对世界作出了庄重的承诺,也得到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好评,但仅就“低碳”之路而言,我国其实还是个“新手”。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说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日前,在出席绿色地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坛时,芬兰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贺睦宁提出了芬兰的“低碳”策略。他说:“在芬兰,国家战略中建一个高能效的能源系统一直是关键战略。”据介绍,芬兰目前实现了高能效,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芬兰有好几个行业都跟环保有关,包括那些能源、能耗强度高的密集型行业,以及注重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高效废物处理等。另外一个与低碳有关的行业是再造业或循环业。
贺睦宁表示,芬兰在节能环保上的成功至少需要两个要素:首先是非常强的研发水平;其次,芬兰的公众对于环境的价值有着非常高的认识;第三是逐渐停止使用化石燃料;第四,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当中的比重。当然,乘用车排放要减少,并可以开发出一些废物填埋的方式。据悉,芬兰政府近期的一份报告也确定了相关目标:到2050年,把芬兰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80%,而到那时候经济总量会增长50%,特别是通过提高能效来实现。
“还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贺睦宁表示,一个是生物质能,尤其是以木头为基础的生物质能。二是已经开发出的第三代生物质能,可以不占用食品,像风能等。第三种主要的再生能源就是地源热能,还有就是水能。
贺睦宁进一步指出,芬兰在可持续社会发展方面,其特征主要是社会当中各方面都要来积极参与。“现在我们也提出了一个芬兰模式,就是要由多个利益相关者来广泛地参与再加上高层非常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目前,我们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芬兰环境集群,引进了一些芬兰环境业的产业。”
减排目标:不可操之过急
既然强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相关国家的减排策略。对于中国而言,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作出了“到2020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承诺。可与之相对,部分发达国家却未作出让全世界满意的减排目标,甚至还一味抓住发展中国家的目标“说事”。
在北京出席LSE第五届亚洲论坛时,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就明确认为,中国在确定上述目标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该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有不少国家在说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前并没有深入研究。”他认为,“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应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更为谨慎,因为中国目前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已达90亿吨,但仍未达到排放峰值。”
斯特恩并不赞成过度看重人均排放量的做法。他说:“我不认为这是考量公平性的惟一方法。我们也应考虑到底谁消费了、谁产生了这些排放等相关因素,同时还要更多地从资金和技术转移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他认为,让发展中国家接纳并承担固定的减排责任,不能操之过急。
他同时强调,在减排目标上,中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一定要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要求给予回应,不应由发达国家来告诉中国应该做什么;但同时,各方也必须从合作的角度来整体地看待问题,全世界需携手共同努力。
斯特恩还表示,中国要注意在经济增长和承担气候变化责任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因为“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摆脱贫困,二是应对气候挑战。两个问题必须同时考虑,其中任何一个失败,都会导致全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