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我们责无旁贷
日前,国务院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仅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指标,还提出十个方面的详细措施。《行动计划》一经公布叫好声、拥护声一片,既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防治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又顺应公众“找回蓝天”的呼声。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关键。《行动计划》中体现了哪些气象元素?我国气象部门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作用和职责是什么?9月13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某某。
关键词一:统一布局监测网络
《行动计划》提出,要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目前我国环境气象观测已有一定基础。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气象服务,已经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截至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共建成120个PM10、92个PM2.5、74个PM1观测站,基本覆盖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城市;建成52个地面臭氧观测站、31个大气污染要素观测站、365个酸雨观测站、29个沙尘暴观测站、11部气溶胶激光雷达,以及一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站、6个区域大气本底监测站和60多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可进行二氧化碳、臭氧总量、大气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大气成分观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可遥感监测雾、霾天气空间分布及其发生发展。
同时,气象部门联合交通部门建设了涵盖雾霾和能见度观测的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这些观测均已投入业务运行多年,可实时获取逐小时观测资料。部分地区气象部门还配备环境气象移动监测车,可开展大气污染应急加密观测。
“建立统一布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已建观测站网的作用。气象部门会继续强化部门合作,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布局的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为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贡献力量。”陈振林介绍道。
关键词二: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体系
“气象、环保部门将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城市空气质量预报,这是既定的目标,也是落实《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陈振林告诉记者。据悉,《行动计划》提出,环保、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这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气象部门在环境气象业务、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方面起步早、服务覆盖面广,已经取得良好效益,但提高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永无止境。”陈振林说,未来两年气象部门将努力建设覆盖面更广的环境气象监测网。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气象部门已将雾霾和能见度等天气现象观测纳入基本业务体系,一直保持至今。从1981年开始,气象部门即着手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建设大气环境监测站网,积累了多年长序列观测资料。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环境气象业务,其中以霾预报、沙尘暴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预报、酸雨监测、生活指数、高温中暑预警、紫外线预报最为普遍。国家级业务单位也开展了相应的预报服务工作。
关键词三:应急联动机制响应机制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所以需要区域联防联控,单靠一个城市采取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陈振林介绍说。以京、津、冀为例,山西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很容易在偏西南气流的输送下,沿着太行山系中的洋河河谷和桑干河河谷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导致大范围、区域性污染。《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建立健全区域、省、市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
《行动计划》要求,按不同污染等级确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和扬尘管控、中小学校停课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对措施。“多部门及时启动联动联防对于防治大气污染至关重要。”陈振林说,“气象部门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联合环保部门监测预警,为部门应急联动起到‘消息树’作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干预措施,可以对重污染天气污染物起到冲刷、稀释的作用。”
除了与环保部门合作以外,气象部门还与发改委、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电力等20多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向各部门发布环境气象预报信息,提供预警服务和应对防范建议。
关键词四: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行动计划》提出,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加强研究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加强大气环境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气象局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直深入思考、实践探索,环境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开发了化学天气预报平台,建立沙尘暴和霾数值预报系统,建立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系统……这些为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能见度、霾的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和科技支撑。
中国气象局已出台《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将环境气象业务作为今明两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充分发挥技术和专家优势,着力提升环境气象核心技术支撑能力,通过多途径提高环境气象业务人才队伍总量和质量。
关键词五:大气污染防治科普宣传
环境治理,人人有责。《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引导公众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气象部门会继续组织专家多形式、多渠道加强面向公众的大气污染成因解读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科学认知和应对大气污染的能力和水平。”陈振林表示,中国气象局会不断加强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普宣传工作。
毋庸置疑,防治大气污染需要综合治理、长期重治,需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群众,需要区域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深化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气象工作力度,以气象工作者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信心勇气和实际行动为我国防治大气污染贡献力量。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法动态的相关问题,小编为你推荐:
环境保护法动态
土壤环境保护法有望起草
环保法修订为何争议难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