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变废为宝亟需扶持,市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关注
国内新闻:“两会”期间,一名市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将污染水域的水葫芦开发利用制作成,解决现实问题和生态保护间的矛盾。无独有偶,另一名市政协委员、民营老总已经用自己的产品实现了“循环且经济”。但放在两者面前的同一个问题是:因为缺乏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都面临着前景未知的尴尬。
[委员提案]
开发水葫芦环保产品遏污染
去年,黄浦江和苏州河遭遇自200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葫芦侵袭。如何有效控制水葫芦泛滥成灾的难题,一直是市政协委员于建敏关注的问题。
“大量的水葫芦直接影响到了形象。”于建敏通过调查发现,水葫芦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水域污染,甚至对水质和航运轮渡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于建敏开始关注水葫芦的治理情况,结果发现其治理数量以及治理成本都相当惊人。此后,她开始了寻找水葫芦的治理之道。
“水葫芦是一种存在多种用途的生物,可以净化水质、研制植物纤维制品、造纸等,治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打捞和掩埋上,而应该充分开发利用使之变废为宝。”最终,俨然半个水葫芦专家的她提出了这份名为《关于“加强黄浦江水葫芦综合治理开发利用”的提案》,建议将水葫芦制成环保购物袋、菜篮子等,满足市民需求。
于建敏告诉记者,目前相关技术开发已经成功,如果可以推广水葫芦制成的环保购物袋,对于替代塑料袋保护生态很有好处。不过如何调动相关的生产积极性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她建议不妨通过优惠政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扶持对水葫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减免此类环保型产品的税收,并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利用水葫芦。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的代表洪克敏也提交了议案,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水葫芦问题更多的关注。
[专家观点]
综合利用技术上完全可行
“事实上,把水葫芦综合利用制成编织袋或纸袋的设想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叶建锋博士表示,水葫芦茎干部的纤维不仅细长,还比较密集,因此做成的纸袋在质量、手感上都比普通纸袋略胜一筹。目前,已经有人尝试用水葫芦的茎干部制作编织袋。
“不过,目前在水葫芦的大规模生产加工上仍存在成本问题有待解决。”叶建锋告诉记者,由于新鲜水葫芦的体积和重量较大,把水葫芦运至工厂要消耗大量的运输成本。
此外,水葫芦植株里含有从污染水体中吸收的重金属、残留农药等污染物,在生产制作过程中,这些废弃溶液不能直接排入自然环境里,而是要通过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增加了生产成本。“目前,已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相关研究。”叶建锋表示,一旦攻克了这些难题,制袋成本将大大降低。
市人大代表叶文博称,政府为遏止水葫芦的泛滥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水葫芦的整治是一个长期过程。
[各方回应]
市环卫局:如需水葫芦原材料将全力配合
据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局水上管理处处长张峰介绍,2007年是近几年来水葫芦暴发比较集中的一年,总共打捞的水葫芦数量有90多万吨,仅他们市环卫局打捞的就足有30万吨,是2006年的3倍还多。连年来的暖冬加上水质变化,他预计未来几年内上海的水葫芦数量不会明显下降。
张峰告诉记者,上海目前处理水葫芦的方式有2种:堆放和填埋,但缺点也明显。堆放时间太长、数量太多可能会影响堆放地的土质;填埋处理成本较高,一吨大约需要百元人民币,还不包括运输费用。
对于于建敏的提议,张峰非常赞同。“企业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但如何对治理水葫芦真正起到作用还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他表示,这一类的环保企业起步之初很难盈利,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很难吸引企业投身其中。因此,他还建议可以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借此形成一条良性的产业链。鼓励更多企业和机构参与水葫芦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多途径变废为宝。“如果有厂家需要水葫芦作为生产原材料,市容环卫部门一定全力配合。”张峰这样表态。
发改委:上海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颇具潜力
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副总经济师兼发展规划处处长阮青向晨报记者表示,无论是水葫芦的再利用,还是垃圾变煤,都是实践中的探索和案例。但循环经济关键要在经济上站得住,才可持续循环,政府政策也可以发挥引导、推广和保障作用。
阮青说,循环经济要靠三方面共同的发展:一是技术的支撑,以突破资源循环利用的障碍;二是市场的培育,从长远看项目必须要在市场求得生存;三是政策的扶持以及符合环保的要求。
他还介绍说,上海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之一,目前的重点是“、节地、节水、节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目前在的再利用方面,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比如粉煤灰填路填桥,钢铁废渣再利用等。上海固体资源利用率超过9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这方面资源利用的潜力仍然很大。
厂家:“如拿到优惠政策,我们更想留在上海”
“‘限塑令’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我们也想尝试一下,看看水葫芦究竟能不能成为塑料的替代品。”本市一家用水葫芦为原料的生产厂家的负责人胡建达在听到委员建议后,显得非常兴奋。这家成立于前年的企业已能利用水葫芦生产出一些家具、花瓶和篮筐等,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上海只有少量销售。
“这是由于价格偏高导致。”胡建达解释说。以该企业生产最小的一款篮子为例,销售价格30元左右。制作这款篮子需要耗费2公斤干水葫芦,由于水葫芦的含水率很高,因此实际所需要的水葫芦原料重量达100公斤,加上加工费、运费等,两公斤干水葫芦实际运至厂家的价格已为14-16元,再算上手工编制、包装等费用,企业所得利润已不多。“将水葫芦打成浆后滚压成型,同时掺入一些其他原料,成本可大大下降。”胡建达介绍说。
不过,由于受到资金、原材料等方面的经营压力,胡建达的企业在春节后将搬迁到埃及,因为已经拿到了埃及的一些优惠政策,加上当地部分水域也受到水葫芦的影响,在当地也有发展余地。“如果能拿到优惠政策,我们更想留在上海。”胡建达表示。
先行企业呼吁优惠政策以形成产业链
作为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市政协委员、上海国翔科技(集团)有限董事长郭翔在数年前就展开相关的研究。如今,由他一手打造的人造煤已经正式成为产品向市场推出,而原料就是粪便、垃圾和污泥。尽管产品受到市场认可,但在这位自嘲为拥有苍蝇粉丝团的委员看来,创建相关产业链才能真正做到“循环且经济”。
粪便、垃圾、城市污泥,这些常人眼里的烦恼却成为郭翔眼中的宝贝,通过钻研他终于找到了将这些变成宝贝的技术。于是,一块块和天然煤类似的人造煤在他的生产车间“诞生”。如今,人造煤以天然煤十分之一的价格赢得了部分市场。
“不过同等人造煤的燃烧热值为天然煤的一半。”郭翔坦诚地表示。
“可目前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倾斜,人造煤也无法发挥更大作用。”郭翔表示,人造煤如能推广使用,不仅可以解决能耗问题,也能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实现“循环且经济”的目的。
因此,他也向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创建以人造煤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相关专题:2008年上海市人大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