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业教育特色与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与“学徒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主要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即“双元制”与“学徒制”教育。
一、“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顾名思义,就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同时进行教学。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双元制”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他们无论从事那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为必要条件。
“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据悉,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配合和服务作用。企业培训,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据有关资料介绍,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
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各企业都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决定采用何种培训方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特色。德国的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提供有志于继续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是纵向可以逐步发展、横向彼此联系沟通。
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上,显示了很强的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德国选手曾取得过全部24个工种的第一名,并获得团体冠军。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已开始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传统产业外,在朝阳产业领域也实施现代学徒制培训。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需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现代学徒制培训在职业技术教育大家庭中有着自己的显著特色:(一)现代学徒制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业前景明朗,大部分学徒工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二)实训内容有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学生能更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三)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德国的低失业率和高经济成就同其发达、完备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瑞士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在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也备受政府的重视,其教育模式及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与社会经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特色。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模式和类型的基础上。瑞士中等职业教育按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工业、农业、商业和护理类。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及同龄中三分之二学生接受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数,为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瑞士职业教育实施因材施教,为优秀职教学生的发展提供促进措施,如职业教育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制度,可以吸引更多同年龄学生和吸引众多的成年人接受职业培训,拓展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和质量。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与结构取决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瑞士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以欧盟诸国为主要发展基础。鉴于这种情况,瑞士高等职业教育除了立足本国经济发展之外,还把发展的聚焦点瞄准欧盟市场乃至国际人才市场。以瑞士国内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分布情况分析,现今瑞士就业人口主要分布为:农业占6%、工业占33%、服务业占61%。瑞士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下列职业培训和类型结构,即:职业技术类、行政管理和商业职业类、酒店管理和旅游职业类、健康和护理职业类、社会工作职业类、新闻媒体及通讯和信息职业类以及工艺美术职业类等。而这七大类职业培训和专业方向中,除了健康和护理类、社会工作类和工艺美术类之外,其他四类专业普通大学也开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职业考试密切结合。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同样具有严格的入学条件和标准规定之外,还要经过严格、系统的三至四年不等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并通过考试方能获得毕业证书。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按世界上同类大学、专业培养方向设置课程,另一方面又与任职资格密切结合在一起。取得大学毕业文凭固然重要,但取得任职资格则能吸引更多的只受过基础职业培训的人,继续接受第二次职业培训,从而全面提高在职人员适应能力。职业考试一般以专业知识考试为主,只有通过职业考试,方能参加高级专业考试。
四是联邦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为了确定高等专科学校的世界认同地位,瑞士政府一开始就注重学校的应用性研究,除在有关法律、法令、法规、纲要中明确规定之外,还从组织与财政上予以保证。如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每年提供大量经费用于促进应用性科研项目。另外据瑞士高等学校联合会《报告》统计,联邦政府也向经济与管理类学校提供了相当数目的科研资助金额。联邦层面的管理职能还体现在协调、监督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和审批专业方向等,与此同时还制定有州际之间、校际之间的毕业生及其水平等互相认同的条例,确保质量和效益。如果说现行的联邦管理的高等专科学校是适应瑞士联邦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变化的,那么州一级的高等专科学校则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与经济传统,以及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与劳动力市场、经济与生产领域、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
国外职教特色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扩招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逐步规范,办学规模迅速扩展。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体制、规模、层次、效益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旧面临着众多障碍和困惑。如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仍然定位在专科,并且具有教育终结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较低,被看成是“次等教育”。从官方到民间,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政策不配套、认识不到位、办学不规范、特色不显著、投入无保证等因素,依然制约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际职业教育中的特色教育,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借鉴模式。
一、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注重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而且还要注重国际化的办学标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各种形式,迅速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中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通用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获得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同时,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四、引入信息交流技术(ICT)。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信息和交流技术不断出现,它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掌握信息交流技术将成为每个人是否在今后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个必要条件。ICT将与职业教育成为伙伴,为新的学习形式创造和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只有大力提高信息交流技术水平,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信息,中国的职业教育才会有一个国际水平的发展。
五、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跨国公司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持续加速涌入中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需求增加。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通过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使中国的职业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才尽快适应国际和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六、合理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中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认识和认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身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计过于传统,忽视实际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外职业教育项目的引进,有利于形成“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来获取相应能力,强调通过课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等。这些对于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七、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中国职教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同时,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从社会大量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师范院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时间至少要一年以上,以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质量。修完基础文化课程以后,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做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还可以聘用兼职教师,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即实践指导型教师。
教师的进修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可允许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系统培训与部分培训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完善教育方法。同时,对富余职教教师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对学历低的教师应该加强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培训。
此外,中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师资学历教育的时候,也要搞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尽快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满足职教师资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再提高教育。
总之,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学习总结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经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强调中国特色,探索出一条与本国国情实际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耿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