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便利化贸易还需商检“临门一脚”
对贸易新版“国六条”地方落实情况,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贸部经理杨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金融、汇率和大的贸易体制改革不会立竿见影,当下直接变化的是商检和海关。“昨天我们已经收到商检反馈意见,公司出口商品法检费用全免,这部分费用大概占0.18‰,并且也不需要每天派人去商检局交单,对新政落实,地方反应很快也很到位,这一点,我们企业没有意见。”
因海关、商检等涉及外贸部门均为国家垂直管理,所以,落实上不存在地方不到位现象,至于地方实施细则,8月7日下午,安徽省商务厅召开会议,讨论制订“皖版”稳外贸细则,本报记者了解到,安徽将“用尽权限”,因只能在省级层面,对企业利好有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等直接涉及企业出口成本的措施仍需国家出面协调。此外,本报记者归纳发现,接受采访的11家外贸企业均表示,贸易便利化,长远来看,应改革近乎僵化的商检体制。
企业:商检仍在拖后腿
“商检费用减免对企业来说当然是好事情,我们每年花费在这上面的钱还真是不少呢。”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综合管理部部长高俊超介绍说,2012年,合力进出口总额1.7亿美金,其中工业制成品检验一项费用达200万人民币。
相比商检费用减免,受访的11家企业均反映应“取消出口商检”。
安徽森林风家纺有限公司反映,由于产品需要报检,企业在进仓、订舱等出口环节都会比较被动。一般情况下,从报检到拿到出口换证凭条需要3天时间,但如果恰巧被抽到要进工厂进行现场检查,就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而如果能“取消商检”,那就意味着企业跳过“报检”环节,直接进行“报关”,这样企业能更加灵活地组织出口,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费用倒是次要的,商检让我们企业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六安市一家饰品外贸企业负责人坦言,饰品的商检相当复杂,因为需要检测的商品和项目比较多,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排队”的情况,而不同的检测项目,公司的等待时间也不同,一般在一周以上,有的更长。“现在欧美客商对饰品的要求已经非常严格,基本都要求我们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为了达标,我们公司也聘请了专门机构进行自测,我们自测之后还得商检,等于是重复工作。”
如果取消出口商品检验制度,出口商品会不会出现鱼龙混杂局面?对此,这家饰品负责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不管是进出口公司还是企业自己,等不合格产品到了国外再发现质量问题,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因为企业要承担所有责任,企业不会拿自己的发展开玩笑。”
高俊超说,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说,进行大规模出口商检完全没有必要。政府代替国外贸易商和外国政府,去检验出口商品质量,大大降低了货物流通效率、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部门:商检制度改革,不能指望地方
据了解,全国每年仅商检费就超过100亿元,加上其他相关收费超过300亿元,几乎占了外贸企业利润的5%上下。目前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种类(法检目录)和商检内容有高达80%—85%是不适宜的,加之检验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已成为中国贸易便利化的最大阻碍。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企业对商检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前的进出口商检制度不但不能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反而阻碍了正常贸易发展,给企业造成了巨大负担。
二是据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商检工作量主要与商检批次有关,而与商检金额几乎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我国的商检工作,约三分之二精力是放在出口商检上,而国际上通行的是,为了本国家利益,商检重在进口而非出口。
三是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商检技术规范,更谈不上符合进口国标准,目前商检与其他国家难以互相承认,也就是说,商检出具的合格证明几乎对进口方没有效力,到了进口方,还需要再检验。
四是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该局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都在99.7%以上,不合格风险不到0.3%,全国亦如此,表明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自我控制出口产品质量风险。
五是出口商检占据了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而进口商检仍很薄弱,技术规范不足,检验能力不够,进出口商检本末倒置。
如何改善这些情况?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执行上面规定,也就是说,地方仅有执行权。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各地都非常重视外贸。可以说,国家允许给的,地方早已给了,除了明补之外,在不违反WTO规范下,我们还给予外贸企业暗补,比如,市里决定对合肥港航线给予补助,等于变相补外贸企业。我们现在正在酝酿,引进一些在国际上互认的第三方商检机构,当然,这还是在商检许可条件下,否则,对企业来说,等于又多了一道检测程序。”合肥市商务局对外贸易促进处处长吴雅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