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

  (一)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相当部分跨国并购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对其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其能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跨国并购。例如,产业政策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产业发展顺序作出规定,并为企业提供指导性方向;金融政策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信贷和利率优惠,让企业的资金运转顺畅。

  (二)规避贸易壁垒

  由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国内的家电、纺织和服装等行业的增长速度减缓,生产能力过剩,盈利机会减少,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但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对象。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至7个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为此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实施海外并购,使原来的出口商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和销售,从而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寻求更多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三)获得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技术力量薄弱一直是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竞争的重点由生产领域逐渐转移到技术创新领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原来的降低成本转变为技术创新上的竞争,一些企业在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方面进行了勇敢的尝试。

  (四)获取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而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支撑,自身的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就得把目光投向海外。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源于对海外稀缺资源的收购,这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延伸与体现。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全面进军非洲、中东、中亚、俄罗斯等石油储备丰富的地区,体现了中国走出去、多途径、多元化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分为三种:殖民型整合、同盟型整合和共生型整合。

  (一)殖民型整合

  殖民型整合指的是一个被兼并的公司的身份特征,被有意分散在新的母公司的身份特征中”,它们“被剥夺了名称和视觉身份特征识别(商标标识、信笺等),这些都要用新的母公司的身份特征来替代。

  该整合过程听起来好像很无情,但并不一定会给被兼并公司的员工以及投资者带来伤害,因为员工和其他投资者的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被分解公司身份特征的心理认同度有多深。只有当新的母公司和它的兼并对象无论是规模、盈利能力还是声望,都旗鼓相当的时候,被兼并公司的成员和投资者才会认为,自己公司的身份特征要比新公司更有价值。

  (二)同盟型整合

  同盟型整合是与殖民型整合相对立的类型。合并的公司只允许保留它们的历史身份特征,并且不需要并入新的共同的身份特征中。这种方式只在个别有限的地方,需要实现协调一致时才采用,用来维持最低水平的内部协调。共生型整合共生型整合则是指被合并公司的身份特征被全部消除,融合为一个不同于合并前的新身份特征。共生型整合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两方在合并中,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同盟型整合或许是最佳的并购整合方式。因为殖民型整合更适合收购一方的身份特征更强势的企业。而共生型整合虽然避免了“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但却需要更大的市场开拓力度以使新身份特征被广泛认同,看起来并不那么经济。

  允许保留被并购企业的历史身份特征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实际上,有一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整合问题而陷入发展的困境,甚至累及企业自身的主业与根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基本上并购的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企业文化上还处于“受歧视”的阶段,要想整合甚至主导合资企业的文化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共生型整合

  共生型整合则是指被合并公司的身份特征被全部消除,融合为一个不同于合并前的新身份特征。共生型整合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两方在合并中,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同盟型整合或许是最佳的并购整合方式。因为殖民型整合更适合收购一方的身份特征更强势的企业。而共生型整合虽然避免了“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但却需要更大的市场开拓力度以使新身份特征被广泛认同,看起来并不那么经济。

  允许保留被并购企业的历史身份特征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实际上,有一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整合问题而陷入发展的困境,甚至累及企业自身的主业与根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基本上并购的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企业文化上还处于“受歧视”的阶段,要想整合甚至主导合资企业的文化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境内企业海外并购的规制是:将境内企业资产通过收购、换股以及其他任何形式转移到境外中资非上市公司的,境内企业应按照隶属关系事先经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事后应当将有关情况报中国证监会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