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适应发展需要创新单位制度

  任何单位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规章来支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必须的和必然的。

  因为单位制度都具有正负功能,其正功能就是一种满足功能,即保证单位有章可循,有次序稳定发展。其次是一种导向功能,即它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一个单位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准绳,一切行为规范都要每个人从头摸索,那将是难以想象的。再次是整合功能。单位的各项制度共同目的在于协调员工之间的各项活动,协调各种关系,为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集体,必须把个人行动规范到单位需要的轨道上来,使大家个体一致,使各分散的力量合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制度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这也是需要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制度本身的内在因素。其一,制度过时。各种制度总是与单位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当时过境迁,单位发展到一定的新的时期,如果还沿用原来一套已经过时的制度时,那就必然出现制度与人的行为在整体上的不协调。这样制度就会束缚人的行为,阻碍单位的发展。其次是制度本身不科学。制度是人们行为规范,如果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而硬要人们去执行不科学不合理的制度,那么就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势必妨碍单位的发展与进步,如现今形式下,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利益分配平均化,那怎么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呢?!

  正是由于制度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因此,才需要制度的变革和制度创新。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正功能,消除制度的负功能,从而使制度不断适应单位发展需要。

  坚持制度的合理变革

  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度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变革,而是制度的合理变革,这是因为事实上不是任何制度变革都能导致单位的发展,恰恰相反,某些制度变革还可能导致混乱与停滞。这里就是一个制度变革是否合理的问题,只有制度的合理变革,才是制度创新,才能推动单位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变革才具合理性,才是一种制度创新呢?合理的制度变革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致性原则。这是制度的设计与制定必须从单位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出发,必须尽可能地与单位发展的实际相一致。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低成本原则。一个制度是否合理,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看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带来正负效益的比例,合理的制度会带来正效益(社会的、或经济的、或其他的)。但任何一种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负效益,或者说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这不能太大,这就是要坚持低成本原则。一种制度是否合理还要看制度在处理决策,激励获取信息等问题时,能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出。

  公正原则。要使制度变革具有合理性,还必须遵循公正原则,而制度变革要能体现公正性。

  我们在进行制度变革时,应该坚持必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变革具有合理性,从而实现制度创新。否则,即使愿望再好,热情再高,其制度变革的结果也不会给单位带来益处,甚至还会带来发展的障碍和困难。

  制度创新的实现方式

  制度的创新,需要采取正确的实现方式,根据各单位的性质与实际,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方式,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渐进式。这是指制度创新为缓慢的持续的量的积累过程。原有制度的弊病已经十分明显,但是旧制度的受益者很多,他们对旧制度的依赖性很强,人们不愿意一下子抛弃旧体制,认识上难以统一,在这种情况下,适宜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制度创新,这样花费代价较小,成功的希望较大。

  突进式。这是一种表现为急速的,跳跃式的质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适宜采取突进式的制度变革:第一,旧制度弊病已经充分显露,单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积极要求变革旧制度;第二,变革的目标比较一致,单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倾向于用某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制度;第三,单位内部人员素质水平较高,价值取向比较一致。

  强制式。强制式制度创新多数是在上级或政府的要求的强制力下推进的。一般情况使用较少,但在遇到特殊情况,单位内部出现紧急情况,出现重大问题时,可以迅速强制变革某些制度。如单位出现重大事故,而正是由于某些制度缺陷所导致,这时完全可以采取强制式变革制度。

  试验先导式。这是一种采用试验再改制的制度创新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试验点,进行新制度试点,再去总结试验的经验,然后再把试验得来的一套经验推广,从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局部变革式制度创新。这是相对于整体而言,整体制度创新是一种彻底抛弃旧制度,另立炉灶构建一套与旧制度有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制度。这一般情况下也是要慎用的。

  制度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单位工程,困难也就大,但要使一个单位能向前发展,就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依据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合理变革,适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