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企改革重点在母公司
最近,“国进民退”论甚嚣尘上,坊间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颇有微词:改革多年来,国企在电力、能源、铁路和金融等主要基础产业的垄断地位依旧牢固。
“国进民退”还是“国民共进”,是整体趋势还是仅仅为个案?“十一五”时期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十二五”时期国企改革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对此,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xx。
张xx认为,“十二五”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将国有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作为重点改革对象,除了少数特殊行业的国有母公司和那些专门用于持有国有股的平台性公司之外,母公司要全力推进以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我国“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一些重点改革的领域,其实,最重要的是真正遵循方向去做。
上海证券报:我国的国企改革可以追溯到1978年,30多年来,您认为,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张xx:过去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都实现了民营化或退出了市场,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也通过分拆改制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显著提高了市场活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在中央文件中也有阐述。
上海证券报:您曾撰文指出,过去几年,国企改革表面看起来停滞不前,您是基于何种原因作出这种判断?
张xx: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和此前相比,进展没有想像得大,不但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工作进展不大,一些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也偃旗息鼓,100多家央企的公司制改革在推进但是步伐缓慢。
上海证券报:您此前曾表示,从过去三十多年来看,国企“周期律”趋势明显。您认为,下一步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改革,如何摆脱“周期律”?
张xx:过去三十多年,国有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但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实现与市场对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真正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效益大增,当然与上一轮的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相关,但也要看到,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给国企带来的机遇,而这种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消失之后,国有企业可能又将陷入困境。这就重复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经历,所以称为“周期律”。只有使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摆脱“周期律”。
上海证券报:虽然《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新“36条”)出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民营经济进入垄断领域仍然存在着“玻璃门”,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能从哪些方面突破?
张xx:在几年前老“36条”出来的时候,我就预言,不要对“36条”抱有太大希望。为什么呢?民营企业能否享受平等待遇,是与国有企业相比较而言的,如果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给民营企业再多的政策也不管用,所以落实民营企业待遇,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民营企业怎么能够享受平等待遇?
上海证券报:当前对于“国进民退”的争论此起彼伏,您如何看待?国有经济未来应该如何布局?
张xx:“国进民退”的要害不在于谁进谁退,而在于是否公平合规,如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合规重组,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十二五”期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张xx:上世纪末以来,大部分中小型单体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完成,目前的国有企业多呈集团形态,即一个国有独资母公司下面有若干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集团规模往往较大。对这些母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制为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对于其实现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