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议案建议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打造自己的“金融航母”——金融控股公司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透露,目前集团正在对非金融的股份陆续剥离,整合后的集团沿用旧称,因此不会重新挂牌。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十一五”规划中透露,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包括在上海金融市场发行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均不在上海,北京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深圳的平安集团三大金融控股巨头的形成,均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形成了考验。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作为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一种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是入世后上海应对国际游资、整合金融资源、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于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上海正打造本土“金融航母”的消息不胫而走。
吉晓辉委员的另一个头衔是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目前该集团已完成整合,将下属的所有国资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所有金融企业“收入囊中”。对于“金融航母”将在今年8月挂牌的传言,吉晓辉予以否认:“整合后的集团仍称‘上海国际集团’,既然没有设立新公司,也就不存在开业挂牌的说法。目前,正在做的是将非金融的股份陆续剥离。至于具体的重组方案,将会适时公布。”“现在全国不少省市都提出要打造金融中心,上海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从中脱颖而出?做大规模、做强效应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上海应当尽快理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关系、完成资产重组。”全国人大代表、央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胡平西认为,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建设的难题是如何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因此在今年的两会上,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议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准入条件、经营范围、风险控制、监管措施等事项作出制度安排。作者:黄雨清;王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