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关乎公民权利的法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制度;将每年12月4日确立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制度。这些内容标志着宪法将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将起到核心和引领作用。
宪法起源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20世纪初,为扭转国势江河日下的局面,清政府被迫启动了中国的制宪历程。1908年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终于面世。《钦定宪法大纲》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但是这部宪法没有挽救清王朝被推翻的命运,随后成立的中华民国也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宪法的制定与修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这一宪法性文件。随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颁布了4部正式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为因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以及2004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其进行了四次修改,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
现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宪法共分为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五个部分,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等。宪法序言强调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全国各族人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宪法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首先,宪法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详细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且此部分规定在国家机构之前。这样的文本布置反映了国家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决心,也反映了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授权这一现代国家最为根本的政治理念。其次,基于权力来自于人民的理念,宪法为每个国家机关设定了详细的权力清单,强调国家权力应依法行使。这表明了国家权力的有限性,在宪法和法律之外国家机关不享有任何权力。宪法对权力的有效规范将确保权力不遭到滥用,从而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再次,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宪法是良法的根本保障。宪法强调其自身具有最高效力,一切其他法律都不得抵触宪法,这就为我国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确保我们遵守的法律体系是真正的良法。
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第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所规定的宪法监督制度是实施宪法、促进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决定》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同时还设立宪法日制度和宪法宣誓制度。不管是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还是宪法宣誓制度的设立,其初衷都是为了加强公民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以正确的宪法意识为社会心理基础,以完善的监督制度作为保障,
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抱宪法去展望法治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就在当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