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一、故意犯罪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我国刑法没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对故意犯罪的规定中,对这两种心理差别是作出规定的。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决定量刑,具有一定意义。
二、故意犯罪如何量刑
将故意犯罪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虽然是一种法定分类,但法律并未规定间接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处罚,因而只是一种酌定量刑情节。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希望与放任,在意志程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希望的犯罪明显而坚决,放任的犯罪模糊而随意,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主观恶性的不同。
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在恶劣程度上,不能认为直接故意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必然大于间接故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进而认为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处罚必然重于间接故意犯罪。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间接故意犯罪的不同情况具体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情形:一是犯罪行为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但在行为过程中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三是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上述几种情形中,只有第一种情形不宜认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小。
对于一些行为,可能法律中明确要求只有行为人在出于故意的情况下,那么才能构成犯罪,而要是过失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话,并不能成立犯罪。而除此之外,其实在我国,有些行为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都是会构成犯罪,比如放火。过失导致火灾也好,故意放火也罢,其实都是会认定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