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什么叫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什么叫欺诈消费者行为

  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应当受到处罚并承担责任的行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怎么判断欺诈消费者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一般来说,经营者的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⑴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⑵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⑶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⑷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⑸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⑹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⑺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⑻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⑼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⑽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⑾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⑿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⒀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其次,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属于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采用一般标准,即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则个别消费者不得以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意味着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第三,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文义上来理解,欺诈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应无疑义,因此,并非经营者主观故意状态不需具备,而是“欺诈”二字本身已经包含或者揭示了经营者的故意心理。所以,在下列情况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

  ⑴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

  ⑵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

  ⑶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商品的;

  ⑷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

  ⑸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经营者能够证明,就不是欺诈行为;不能证明,则构成欺诈。

  在消费过程中,并不允许经营者、销售者对消费者有欺诈的行为,若是有欺诈行为的话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将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中的规定受到处罚。一般是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同事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到五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