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如何认定真实意思表示

  一、如何认定真实意思表示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认定真实意思表示是至关重要的。

  1、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对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这一规定明确了在解释意思表示时,应当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准确理解行为人的真实意愿。

  2、在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中,解释时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这是因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需要更加灵活和全面的解释方法。

  二、行为与真实意愿一致性

  1、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志与其内心的真实意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源于重大误解、受威胁胁迫等情形。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如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行为,该行为将无效。同时,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2、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也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这些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行为人真实意愿的保护,确保民事法律行为的公正和有效。

  三、法律后果与救济途径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如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将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1、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其无效,并追究相关责任。

  2、对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损害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并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为人还可以采取其他救济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合同领域,如果合同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效或被撤销,当事人可以要求对方返还已经支付的款项、赔偿损失等。

  行为人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救济方式,如请求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等。

  总之,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认定真实意思表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灵活运用解释方法以及采取适当的救济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行为人的真实意愿和合法权益,确保民事法律行为的公正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