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女方提出离婚有多少补偿

  一、女方提出离婚有多少补偿

  女方提出离婚的,可以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同时,我国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二、女方起诉离婚有没有赔偿

  女方起诉离婚有没有赔偿要看对方有没有过错。离婚后过错方的财产分割是由双方协商分割,达成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或者不能协商的,由法院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另外如果过错方具有重婚、与他人同居等过错的,无过错方可以向其要求损害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婚内出轨的话,这个时候并不属于婚姻关系的过错方,双方可以在协商一致之后办理离婚手续,协商一致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离婚协议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离婚意思表示、抚养权归属、抚养费给付、财产分割等。

  也可以在法院起诉离婚,由法院裁决是否准予离婚,同时会裁决抚养权归属、抚养费给付、财产分割等问题。其次,出轨并没有达到重婚罪的条件,不能够索取离婚损害赔偿。

  到法院起诉离婚的步骤为:

  1、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副本和证据材料;

  2、法院予以立案受理;

  3、法院开庭审理,进行法庭调查和辩论;

  4、由法院作出准予离婚或不准离婚的判决。

  离婚主要有这几个法律后果:

  1、夫妻双方婚姻关系解除。

  2、如果涉及子女抚养的话,子女抚养权归属一方。

  3、夫妻的共同财产要分割,共同债务要共同承担。

  离婚后的子女关系:

  (1)离婚不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2)未成年子女和父母一方生活,但父母双方均为其监护人,关于该子女与哪一方共同生活以下列方式确定:

  ①双方达成协议的依协议

  ②达不成协议的由法院判决: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3)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支付子女的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

  (4)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三、女方提出离婚彩礼是否退

  女方提出离婚与彩礼退还并无关系,结婚后又离婚,原则上彩礼不予退还。但有两种例外情形,一种是双方结婚后一直未共同生活的,另一种是因为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在这两种情形之下,即使在双方之间缔结了婚姻关系,离婚后彩礼也应当返还。

  虽然符合返还彩礼的情形,但并不意味着彩礼会如数返还。人民法院在判决确定返还数额时一般会根据双方共同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无生育子女、财产使用情况、双方经济状况、彩礼数额的大小、过错大小等情况,酌情确定返还的比例。

  对于“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彩礼返还问题,应该注意的是:

  (1)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确实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应该返还。

  (2)对于已经办理结婚登记,也短暂地共同生活过的,应当结合共同生活时间、彩礼组成、彩礼数额及风俗习惯、双方经济状况等因素,酌情返还。

  对于双方没有结婚的,原则上应当返还彩礼。对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彩礼返还问题,应该注意的是:

  (1)对于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也没有同居共同生活的,应该依法返还,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全额返还。

  (2)对于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实际已经同居共同生活的,如果仅简单地以没有办理结婚登记为由,就要求女方全部返还彩礼,对女方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这种情形下,要根据双方共同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没有生育子女、财产使用情况、彩礼数额并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确定是否返还及返还的具体数额。也就是说,在给付彩礼后,即使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也有可能不返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