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

  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的种类

  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

  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也叫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是指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者,通常为被告。准确确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是正确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基础。只有确定了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才能得以维护。打官司中,“告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告的对象不对,不仅浪费了时间、人力、财力,还达不到要求赔偿的目的。

  1、机动车所有人为交通事故赔偿主体。

  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责任]在公共道路上运行的机动车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机动车的保有者承担民事责任。机动车保有人就是车辆的所有权人,即对车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的人。而这四种权能又是可以分离的,对于汽车在承包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于承包人只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不具有处分权,而发包人因发包而暂时让渡占有、使用权,也不完全具备四项权能,因而只有承包人与发包人相结合才能构成完全所有权,因此应把承包人与发包人都视为机动车的所有人。机动车已转让他人,但未办理过户手续,根据规定,汽车买卖必须办理过户手续,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视为买卖尚未成立。但实际又已交付他人使用经营,这种情况则应把买卖双方视为共同所有人。挂户车主是否是车辆所有人,争议最大。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便于汽车的管理和各种规费的收取,都要求把个体运输户组成车队,在交警的车管档案里,车辆的所有人都登记在车队的名下,而实际上汽车又全部由个人出资购买,也是由个人单独经营,而车队只是代办保险、代缴养路费等,也只收取少量的代办费或管理费,而且这些车队本身没有经营车辆,也没有办理营业执照,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也不具有承担赔偿责任的能力。象这种情况,是车队为车辆所有人还是个人呢?从所有权的四项权能看,车辆挂户后车队仍然不参与经营,不享受收益,这种车队的实质是个体运输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而个人仍然对车辆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至于对车辆的处分权,只要不欠缴法定的各种规费,也仍然由该个人享有,并不因挂户而受限制。因此,如把这种车队做为车辆所有人而列为被告显然是不妥的,而应以实际所有者的个人为所有人。如是车队与个人合资购买的汽车,挂在车队名下,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则应把车队和个人作为车辆的共同所有人。

  2、车主与机动车驾驶人分离的情况下,依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来认定谁是赔偿责任的主体。

  适用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来确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机动车交通事故无过错损害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认定标准应当是运行利益的归属,运行利益应当作广义的解释,不限于因机动车自身运行而生的利益,还应当包括朋友之间的借贷,交易往来上的客户服务,为出租车公司职员的休闲而将机动车借出等间接的利益。因为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的目的是将机动车的高度危险性所致的损害由受害人转移到特定的人承担,转移之依据是民法学说上的报偿理论和危险控制理论,即:机动车的运行利益人虽可依自己之意志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如果害及于他人的利益时,则作为利益追求的费用,应负担其损失,让追求自己利益之人同时负担其损失,这本身也符合经济性原理,同时,机动车的高度危险性的实现是运行控制人(即驾驶员和驾驶员的使用人)即使尽到高度的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发生的,所以运行控制人不是危险控制人。运行受益人是危险控制人,运行受益人虽然能通过保险、价格等方式分散交通事故所致之损害,但是如果责任保险的完善,竞争的存在,机动车一方的过错所致的损害并不能分散。能分散的是汽车高度危险性实现所导致的损害。因为保险费支付以及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赔偿金支付都有要计入商品成本,高度危险越大,损失越大,成本越高,利益获得越小,运行受益人必然要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性所致之损害,从而推动机动车设计制造水平,机动车零件质量和维修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机动车的危险性降低,由高度危险趋向于人类活动的正常危险。所以,不论是以运行利益归属为标准,还是以危险控制之归属为标准,高度危险所致之损害的责任主体的认定结果是一致的。

  3、保险公司为赔偿义务人。

  《保险法》第50条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新的交通安全法不仅规定了机动车必须加入第三者责任险,而且规定保险公司的直接赔付义务:当被保险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时,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投保范围内对受害人予以赔偿,被保险人在该范围内的赔偿责任得以免除。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应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付赔偿金,事故的受害人取得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保险公司有义务直接对受害人给付赔偿金。机动车事故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是法定请求权、独立请求权,即受害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取得对保险公司的请求权来自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在强制保险场合),并且该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在程序意义上,受害人在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范围内可以直接以原告的身份对保险公司提起赔偿诉讼。在程序上将保险公司直接列为被告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最近,深圳等地的法院已经有判决保险公司先行支付医疗费的判例。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责任范围内承担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确定了保险公司的赔偿义务,具体内容为:保险公司具有作为第一赔偿义务人的身份;保险公司赔偿数额应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保险公司这种赔偿属于无过错责任形式,不考虑交通事故当事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和的责任大小。另有学者认为在诉讼法意义上,该条款赋予了受害人直接请求权,而且是法定的请求权,并且独立存在。

  4、交通事故中的违约责任赔偿。

  《合同法》第104条规定:“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交通事故当事人在维护自己权益时,经常会遇到侵权责任请求权与工伤保险请求权的竞合,侵权责任请求权与违约责任请求权的竞合,车辆维修、保管或借用期间的交通事故。

  1)乘客事故。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搭乘的无票旅客。乘客乘坐的客车与另一辆车相撞而发生交通事故,乘客人身、财产遭到损害的,可依客运合同关系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给予赔偿;同时也可依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要求对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车辆所有者或经营者承担侵权责任,赔偿损失,但只能择一行使权利。

  2)交通工伤事故。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交通事故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即交通事故与工伤双赔偿。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从性质上看,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与私权救济性质的民事损害赔偿存在根本的差别。这就产生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的竞合。

  3)车辆保管合同。保管合同合同中,保管人保管不善即相当于保管人有过错,应承担违约责任。如机动车送交修理的责任主体等。车辆修理期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车辆修理人为民事赔偿责任主体保管期间所发生的。由保管人为民事赔偿责任主体。因为此时的机动车所有人已经丧失运行支配力,也丧失了运行利益。

  4)代驾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失赔偿。代驾司机是受代驾公司指派的,其代驾行为是职务行为。公司和酒后顾客之间存在委托合同关系。酒后顾客找代驾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找代驾公司后出现交通事故,合同目的没有实现。如由于代驾司机的责任造成的,则存在违约问题。代驾司机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应先由保险公司赔偿,超额部分由代驾公司承担。

  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源:

  1、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由办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在收取的保费中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通常为1-5%)抽取的。

  2、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自一部分罚款。《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依照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二倍罚款。缴纳的罚款将全部纳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3、其他来源,如机动车缴纳救助基金费、捐赠等。

  基金主要用于抢救费用超过保险公司责任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受害者。

  确定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的方法

  一、租用或借用他人所有的机动车驾驶致人损害时,谁是赔偿义务人?

  对于借用或租用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并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应由借用人或租用人承担责任,如果无力赔偿,则车主负责垫付。有三种情况须特别予以注意:

  1、出借人(出租人)有偿将自己的机动车借(租)给借用人(租用人),此时,出借人(出租人)仍然是机动车运行支配者和运行利益归属者,因此出借人(出租人)应当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借用人(租用人)与出借人(出租人)均是赔偿义务人。

  2、出借人(出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出借(租)的机动车有缺陷,并因该缺陷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出借人(出租人)明知借用人(租用人)无驾驶资格和技能仍然出借(租)的,借用(租用)关系双方当事人均为赔偿义务人,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受雇人擅自将雇用人所有的机动车借(租)给他人使用的,由于受雇人的行为不是执行职务的行为,雇用人虽然对机动车具有管理责任,但不是事实上运行机动车,也不能取得运行利益,因此雇用人不负赔偿责任,而由受雇人与借用人(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借用人(租用人)未经车主同意擅自转借(租)的,依此原则处理。

  二、驾驶人为机动车所有人的雇员时造成损害,谁是赔偿义务人?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并承担责任时,赔偿义务人是雇主而不是雇员。这种责任的性质是替代责任,或称转承责任。从替代责任的特点看,直接承担责任的主体应是单一的,即仅由雇主对外承担赔偿责任,驾驶人不应作为被告。有几种情况须要注意:

  1、如果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如酒后驾车、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等,应当列为被告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2、如果雇员不是在从事雇佣活动时造成的事故,要区别情况加以对待。一种情况是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九条的规定:“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如果雇员不是在从事雇佣活动,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因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内部关系,雇员的行为是否是职务行为,外人无从知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由雇主为赔偿义务人,对赔偿权利人更加公平。另一种情况是明显不是从事雇佣活动,如下班时间开自己的或别人的车,则由驾驶人自己承担责任,雇主不承担责任。

  三、出租车的驾驶人致人损害时,谁是赔偿义务人?

  随着城市人口和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从事出租车行业的驾驶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出租车行业中,驾驶人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公司职员,即为出租车公司驾驶出租车,利润上交,每月拿工资。二是承包公司所有的机动车,每月上交一定利润,对外仍以公司名义营业。三是承包经营人即“主驾”对外以招聘形式招聘他人经营,即“二驾”。四是挂靠承包经营,即将自己的机动车挂靠出租车公司,其营运证由公司办理,每月向公司上交一定费用,对外以公司名义营业。

  在出租车肇事致人损害后,驾驶人承担责任时,赔偿义务人根据不同形式分别确定:

  第一种形式即自主经营,应由出租车公司为赔偿义务人。

  第二种形式即承包经营,承包人和出租车公司均为赔偿义务人,承包人承担赔偿责任,出租车公司(即发包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形式即是多人承包经营,无论“主驾”、“二驾”均以公司名义经营,并得到公司的认可,公司对机动车的运行具有管理责任,机动车的运行支配权归属公司,而公司也从营运中获得利益,因此公司当然作为赔偿义务人。

  第四种形式挂靠经营,有一种观点认为由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责任,被挂靠的经营者在收取的各种管理费范围内承担有限连带责任。笔者认为所谓挂靠是指车辆为个人出资购买,但为了服从当地对车辆管理的要求,而将车辆挂靠于某个具有客运和货运许可经营权的公司。被挂靠经营者为车辆办理了营运证,收取了管理费或取得了经济利益,也是保险受益人。由于被挂靠经营者不仅是运行利益的归属者,也对营运车辆拥有管理权,因此机动车所有人和被挂靠的经营者均为赔偿义务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至于挂靠人与被挂靠经营者之间约定被挂靠经营者对交通事故的后果免责的,仅在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而不能对抗第三人。

  四、车辆买卖未过户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时,谁是赔偿义务人?

  车辆登记过户的性质,过去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是生效要件,有人认为对抗要件,车辆买卖未过户情况下原车主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各地审判实践不一致,甚至同一法院也有不同判例。因此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指出:“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运营,也不能从该车的运营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但是,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规的,应受其规定的调整。”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一是关于车辆登记过户的性质,在最高院出台解释时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把不动产的登记过户和车辆的登记过户混为一谈,认为车辆未经登记所有权即不发生转移,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二是车辆买卖为动产的买卖,其财产所有权从交付时起转移。交付的内容,动产以转移占有为交付,不动产以登记过户为交付,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车辆作为动产,并无法律明文规定其必须以登记过户作为交付,自然以转移占有为交付,并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力。三是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对机动车过户登记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即以登记作为机动车变动的对抗要件。机动车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自当事人之间订立的物权变动合同生效时即发生效力,而不以登记和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四、最高院为何只规定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的情况,而不是对所有购车未办理过户的情况进一步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连环购车涉及的当事人多,机动车转让经过多人之手,不容易作伪证,转让的真实性比较强;而只有转让一手,容易出现假转让合同,目的是为逃避赔偿责任,让无履行能力的人来承担赔偿责任,对赔偿权利人不公平。

  《物权法》对机动车登记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以登记作为对抗要件,不是生效要件,当事人之间订立的机动车转让合同未经过户登记也是有效的,原车主不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如果对机动车过户,视为一般动产来管理,可能对赔偿权利人不公平。因为,有赔偿能力的车主为了逃避赔偿责任,与无赔偿能力的人签订机动车转让合同,法官单从证据层面无从判断转让的真假,只能让无赔偿能力的人即假车主来作为赔偿义务人,赔偿权利人得不到及时赔偿,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此类案件在审判实践中屡见不鲜。再有,机动车价值一般较高,也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如不从严重管理,不仅交通事故频发,也容易引发其他纠纷。因此笔者建议将机动车所有权进行严格管理,对机动车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建立登记制度。从而增强所有权人责任意识,加强对机动车的管理,积极参加保险,从根源上减少交通事故,增加赔偿能力。

  五、在修理或保管期间致人损害,谁是赔偿义务人?

  机动车送交修理或保管期间,依车辆所有人的意思,该车辆已停止运行,并实际脱离车辆所有人的控制和支配,车辆所有人已经丧失运行支配力,也丧失了运行利益。而修理人或保管人则依合同取得了对该车的控制支配权。因此,在车辆修理或交付保管期间,修理人或保管人因试车或使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赔偿义务人,车辆所有人不承担责任。

  六、赔偿义务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如何确定赔偿义务人?

  发生交通事故后,负有交通事故责任人即负有损害赔偿责任的赔偿义务人死亡,应将死者的继承人确定为赔偿义务人。根据《继承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可依法判令继承人在接受遗产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如果继承人在诉讼中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可在判决该继承人不负赔偿责任的同时,一并判决以死者的遗产承担赔偿责任。

  七、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如何确定赔偿义务人?

  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的特点是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购买租赁物并将租赁物交付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占有、使用;承租人须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租金包含出租人的收益。根据《合同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承租人占有租赁物期间,租赁物造成第三人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的,出租人不承担责任。”因此,有人认为签订了融资租赁合同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只能由承租人为赔偿义务人,出租人不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