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股权转让的时间确认

  股东转让出资后,可能出现股东名册与公司记载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对此公司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保持股东名册与公司登记之间的一致性。如果没有经过登记,或者没有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则不得对抗第三人,即第三人通过受让出资等方式成为公司股东并记载于股东名册后,如果没有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相关登记的,不能主张该第三人的股东资格无效。

  有人认为股权转让的生效时间应从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依据是国家工商局在《关于股权转让有关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0]第262号)“股东转让股权,出让人与受让人签订转让协议后,受让人直接支付出让人已缴付的出资额,不必再向公司重新入资,经公司变更登记后成为公司股东”的规定。

  依据这一规定认定股权转让的生效时间是不妥的,理由有二:

  1、股权转让是当事人之间依双方的约定而产生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双方之间订立的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的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才有权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后生效。现在在我国立法中,还没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要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才能生效的规定,国家局的文件不是法律、行政法规。

  2、国家局的《关于股权转让问题的答复》规定与新《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即“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行使股东权利”相悖,根据法律文件的位阶和新旧,现在应不予执行。

  股权权属是在什么时候发生转移的

  就内部登记而言(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设立这一制度的基础在于:首先,股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其权属的变更无法以实际交付的形式完成;但股权转让同时又是一种物权性的履行行为,而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因此,欲使股权转让的行为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则必须设定某种方式完成股权的交付。其次,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股权转让协议只能证明相关当事人对股权转让确认和同意,不能成为交付的标准,只有在企业章程和股东名册上进行记载,才能完成法律上的交付。因此,企业章程及股东名册中对股权变更事项进行登记,就成为股权转让协议得以履行完毕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内部登记的完成意味着股权的交付和相应物权的转移,也就是股权权属在此时发生了转移。

  就外部登记而言(在工商登记机关进行变更登记),法律之所以创设这一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将公司股权的变动对外进行公示,是股权的变更在公司外部得以确认,从而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其作用是将股权的所有人予以固定,以便确认相应权利义务的归属,对于股权转让的实际完成并无影响,在外部登记未完成的情况下,原股东只是丧失了对抗第三人的权利,即工商登记变更也是一个向社会公示的过程,与公司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有权信赖工商登记机关的股东登记,股权转让后未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股东变更登记,对公司的以外的第三人不产生法律效力。

  如果没有经过登记,或者没有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则不得对抗第三人。

  温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