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论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化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战略滋生了现代物流,追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强调供应链的综合优势,使得现在的制造业流通业对传统的供给、配送、仓储等活动提出了战略调整、结构改良、工艺创新等一系列适应性要求。在过去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传统储运业应充分认识到这种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切入点,尽快跻身于现代物流业,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传统储运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传统储运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1.1现代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现代物流是全球经济协作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造业和流通业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将物流外包的共同趋势。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工业产品的物流费用占到价格的50%左右,而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占到70%;国外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到产品成本的10%-12%,中等发达国家则占到15%-16%。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而庞大的、总量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为流通业构筑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因此,中国未来的物流业将是一个体形巨大的蛋糕。

  1.1.2发展现代物流业正成为各级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战略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前面提到,我国现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改造传统储运业,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1.3传统储运业具有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先天优势。现代物流业虽然与传统储运业相比,在管理水平、技术支持等方面有质的区别,但在业务运作和功能输出上有一定的继承性,可以说现代物流业是以传统储运业为基础,通过管理理念、战略思想的提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形成的新型产业。据国外物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储运环节发生的费用占到物流成本的50%,因此可以看出,储运业务于现代物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两者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①资源优势。现代物流业依然离不开仓储、运输等基本要素,传统储运业大多拥有自己的仓库、码头等仓储资源;车辆、装卸机械等运输工具资源;同时,传统储运业在以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客户群,有现成的客户资源。

  ②业务运作经验优势。传统储运业在装卸、运输生产的工艺设计、生产调度、安全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有比较成熟的生产工艺体系和管理制度,具备向现代物流转化的管理基础。

  ③成本优势。传统储运业利用现成的物流设施、生产工具,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可以减少投入,盘活存量资产,相对新进入的从业者,其成本优势明显。

  1.2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传统储运业与现代物流业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要实现成功转型,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1.2.1现代物流业的特征。现代物流业是基于仓储、运输、配送等生产操作,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控制论,赋予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系统集成,其目标是减少成本,减少库存,提高整体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表现为智能化、快速化、精确化。

  1.2.2现代物流供应商与客户关系类型。图1表明了物流供应商与客户可能存在的几种关系类型。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关系类型要求供应商提供不同服务内容。事实上,不同的关系类型反应出不同的物流供应商带给客户价值不同,从而拥有的客户群不同,市场占有率不同,越往上层,要求物流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越高,而与客户的关系越紧密,价值关联越大。

  1.2.3现代物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现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分为以下三种:

  ①物流运作能力。表现为:订单完成率高,运作成本低,运作时效性好,适应新业务快,意外处理能力强,服务柔性强。

  ②物流管理能力。表现为:内部管理能力,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运输优化;外部管理能力,包括信息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品牌提升。

  ③物流体系创新能力。表现为物流创新服务研究与策划,物流体系综合规划等。

  1.2.4.转型中面临的挑战。从现代物流业的特征和其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来分析传统储运业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储运业在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受以往生产工艺和服务功能的限制,传统储运业中几乎没有现代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传统储运业成功转型的致命障碍。

  ②缺乏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物流策划能力。传统储运业习惯于关注自身的生产组织和内部利润创造,而忽视将物流环节置身于服务对象供应链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查,忽视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增值服务。由于缺乏供应链管理思想,不能正确评价供应链中各个利益关联体的利益所在,因而不能提供给客户满意的物流运作方案。

  ③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使用能力相对较薄弱。供应链管理和物流配送网络的协调运行,需要成熟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持,而大多数的传统储运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非常薄弱,技术手段落后,使得其生产效率、运行能力、服务功能与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相去甚远。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1注重过程管理

  现代企业为实现总体的经营战略,在实施物流管理时,需要清楚地了解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可能的联系与利益冲突,以此为前提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因此,现代物流管理要从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考虑,对物流活动进行跨职能、跨领域的统一规划,综合管理。

  2.2物流供应商与客户是战略伙伴关系

  由于现代物流服务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策划、设计、开展的,因此,任何局部物流管理不足以形成整体性,而要与供应链上的企业或利益关联体高度协调一致,这样,物流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战略利益高度依存,相互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商务交易关系,而是战略伙伴关系。

  2.3个性化服务

  现代物流服务与客户的生产工艺组织形式、营销体系、结算方式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连,其服务方案必须高度适应客户在局部细节的特殊要求。同时,物流供应商也为了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物流策划能力和运作能力,在提供服务方案时,竭力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彰显特色和个性。

  2.4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技术前提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将供应链的各环节、各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将生产经营过程的物资形态、状态以数字、符号、文字等形式全面、完整地储存在信息系统,因此,对现代物流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变成了全面地了解、掌握、分析、利用信息。

  2.5持续改进,创新发展

  客户的需求会有持续变化,供应商会不断拥有新的客户,因此,供应商应保持一定的频率对客户进行回访,了解客户满意度,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新的动向,以此来评估现有的服务方案和服务水平,并根据需求不断创新、完善,从而保证物流服务能力的持续发展。

  3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途径

  3.1调整自身发展战略,融入目标客户供应链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物流服务客户要求物流供应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客户的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协调一致,需要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传统储运业要发展现代物流业,首先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要将自己的服务置身于目标客户的供应链管理背景之下,服从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效率,按照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整合资源,设计服务方案和工艺流程,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客户供应链体系,而只有融入客户供应链体系才能成为客户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3.2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物流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传统储运业先天不足的是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知识,尽管许多传统储运企业将原企业名字冠上了“物流”的字样,但实际上对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ERP(企业资源计划)、EDI(电子数据交换)、EOS(电子自动仓库管理系统)、JIT(及时制)、EOU(经济批量模型)等现代物流业中的理论和术语知之甚少。没有充分的理论储备,何谈科学完善的操作实践。

  其次注重提高企业的物流策划能力和运作能力,现代物流业的运营不同于传统储运业以往单纯的仓储、装卸、运输生产的组织和流程管理,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要体现几个原则:一是对供应链的正确评估,平衡各关联体的利益;二是能为客户创造、提升价值;三是能与客户其它经营环节协调匹配,而运作能力要充分体现服务低成本,高效率,高适应性。

  其三,要加强现有物流设施的升级改造。根据客户的要求,更新改造已有的仓储硬件,适应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投资建设立体仓库设施,自动分拣系统;更新车辆装备,尽可能使用专用、特种车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要彻底改变以往粗放初级的生产组织模式。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为前提,创新工艺,优化运输,并注意有效利用外部协作资源等。

  3.3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现代物流业将生产的各环节和要素有机集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公司局域网,构筑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和生产组织体系,实现对内部资源调配,对产品服务的跟踪监控;同时,信息系统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平台,能达到与客户的及时沟通和实时服务,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并将信息反馈到生产作业环节,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

  3.4有重点地发展客户,开发市场

  现代物流业需要在战略上适应客户,在战术上支持客户,其服务内容服务计划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发客户不太现实。因此,在客户选择和市场定位上要客观,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选择战略利益一致,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合作伙伴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