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银行信托“要价”飙升,阳光私募暂入困境

  高歌猛进了6年的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如今也像公募基金一样落入了被挤压的魔咒。

  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诞生于2004年,随着产品规模激增以及从业队伍的壮大,近年正进入行业发展的高成长期。但是,步入2011年,银行渠道费用和信托账户价格出现暴涨,部分新私募基金不得不像很多公募基金一样给渠道“打工”,体会到渠道挤压的“夹缝求生”的滋味。

  另一方面,与行业迅速扩张伴生的同质化产品竞争趋于激烈,加上股市持续震荡,也有约三分之一的“没有品牌、没有业绩、没有规模”的“三无”私募基金公司游走于生存边缘。

  发行成本猛涨

  相较于2010年私募基金新产品发行“爆棚”,全年有308只新产品成立,今年则明显“减速”。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有65只私募基金产品成立,2月份只有24只,3月初至今有4只私募基金成立。

  目前,阳光私募发行产品的渠道主要为自身销售,通过信托公司、银行、券商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平台销售几种方式。

  2010年底,一位从公募转投私募的知名基金经理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渠道募集私募产品,一天就募集了12亿。除了常规费用外,他赚取的20%利润分成中,有8%将要分给银行。

  “春节后经朋友介绍和这家银行谈了一下,分成要价已从8%上升到了12%,而且对我们没有A股的投资经验还不是很感冒”,一位来自香港、准备在内地发行A股的私募基金的负责人称。该私募基金在香港市场的业绩排名还比较靠前。

  这一现象的出现,因银行加大介入私募理财市场有直接推动作用。2月中旬,国有四大行工、农、中、建圈定部分阳光私募公司的“白名单”,计划未来由总行统筹进行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合作。白名单主要涵盖星石、朱雀、重阳、从容、尚雅、武当等一线老牌私募。

  “以前四大行中有一家在深圳也弄过一个和券商合作的白名单,不在白名单的通过总行审批的方式基本没有合作的可能,即使通过审批也要排在别人后面不知道等到哪一天。”深圳一家券商的营销负责人说。

  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监管政策收紧,以及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始,各家银行增加存款的压力加大,私募发行的银行渠道成本在客观上也被大幅抬高。

  此外,由于信托的证券账户长期不开放,“壳”资源也愈发紧俏,信托账户的费用今年来也开始飙涨。

  “我们找的一家华南的信托公司,年前咨询时保底费用是100万元,现在已变成保底费用180万元了,而且还不负责更名。”上述准备回A股发产品的私募基金负责人称。

  华润深国投人士也表示,年后信托账户的成本确实大幅飙升,2009年7月信托公司被停开证券账户后,2010年有账户被炒到了200多万元,但这些高价账户一般是华润深国投和平安等大型信托公司的,当时中信信托、中融信托、联华信托等费用也就100万元出头,而且还能往下砍到百万以内也有可能。他表示:“目前一些小信托公司还有不少账户,它们以前没有涉足过私募基金市场,账户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张”。

  上述私募基金负责人称,即使愿意承担180万元的信托账户费用,该信托账户也被指定只能和四大行中的两家银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