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伤不起的国内建筑设计

  一个行业想要有好的发展,除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市场前景、充足的人才供给、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关的政策扶持都很重要。一直以来,中国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凭借劳动力的低廉价格和庞大数量,“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世界各地,然而真正由中国设计开发走向世界的的,却凤毛麟角。中国设计行业发展滞后于国外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令人堪忧。

  消费者追逐“洋流”,设计师有心无力

  在建筑设计行业越来越趋向于一门服务业的今天,市场需求成为决定设计风格走向的决定因素。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人们对国外生活的了解增加,建筑装饰行业逐渐掀起一股“西风”。不论是家装还是公装都开始流行欧式、美式、日式等一些异域风格,一些开发商也直接将楼盘冠名“塞纳河畔”“北美城市花园”等等“洋名”,以此为噱头吸引顾客。中国大地上,到处都矗立起外国模样的建筑,流行起异域风情的装修,而对于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中式建筑装饰,却越来越难觅身影。

  消费市场对异域风情的追逐也给本土设计师带来不小的压力,一方面是民族建筑艺术遭受冷遇,一方面又是消费者对于异域情调的热烈追求,对于还要养家糊口的本土设计师们来说,他们也颇感无奈:“不是我们不支持民族艺术,是消费决定了风格走向。”

  “消费者就是上帝。”深圳市派尚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益中就客户与设计师的关系也谈到,“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如何抑制自己的表现欲,用特定的设计语言去实现客户的梦想是他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因此,许多设计师只能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设计出一些没有自我风格,徒有其表作品。缺少消费者对民族建筑设计的支持,本土设计师们只能在外国文化的大锅里捞饭吃。

  自卑心理阻碍本土设计师成长

  不仅消费者开发商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崇洋”,国内的一些建筑设计师也开始“媚外”。

  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目前还处在一个发展中阶段,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普及,软件的开发也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在设计构思、艺术表现、高科技材料的选用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一差距反映到本土的一些设计师身上,便表现出对本土建筑设计水平的不自信。比如一些设计单位在投标时“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国内设计机构设计的图纸,却要署名国外设计企业的名字,以壮声势;许多国内设计师为表现自己的设计水平高于国内,还要在自己名片上加上一些外国头衔,如某国皇家建筑协会建筑师、某国建筑师协会会员等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镔教授就曾表示,现在的设计师觉得中国建筑打不响,一定要挂靠在外国名头旗下,这是一种自卑心理!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国外的建筑设计的确有许多先进之处,但比萨斜塔依然健在,戴高乐机场却已经垮了。错误地把“名气”理解为“外籍”,认为国外的设计一定就强过国内的,这不仅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更是一种对国内建筑艺术几千年人文积淀的否定。在这样一种“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的自卑心理阴影下,国内的建筑设计何时才能拨云见日,赶超别人?

  艺术教育功利化,人才供给难跟上

  学校作为中国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基地,担负着一个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市场需求旺盛,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教育也逐渐变得功利。

  近年来,随着地产业的火热和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国家也加大了对建筑业相关人才教育的投入,许多高校为获得国家教育机构相关拨款,建筑专业纷纷上马,仅是武汉一地,开设建筑专业的学校已是不少,有些学校甚至一口气开设四个班。同时,与设计专业联系紧密的艺术类招考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从每年“艺考”队伍之庞大可窥一斑。但隐藏在相关教育事业开办得热火朝天的表像背后的,却是艺术类专业高额的学费和每年各地“艺考”高额的报考费的巨大吸引力。

  学校一味地扩大教育规模也给教育质量埋下了隐患。许多学校在招收进大批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后,师资力量却根本不足以进行正常教学,加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职场要求愈发明晰,为了增加就业率,学校往往就省略了对学生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灌输一些实用的技能。建筑设计作为一门个性化很强的学科,人数急剧膨胀的大班教学、固化而又缺少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往往更加限制了学生性格的发展和艺术思维的成长。在这样一种功利化的培养模式下,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只能靠抄袭、复制过活,而缺少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能够凭借一己才情设计出好作品的并不多,指望大学里能走出大师级的人才就更是不可能了。

  缺乏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指引,后备人才的供给又是如此不给力,国内建筑设计连自己人都缺乏信心,又如何能够挺直脊梁大步前行?从北京央视新楼到上海环球国际金融中心,再到广州的新电视塔“小蛮腰”,国内许多地标性的建筑都已被打上了外国设计公司的烙印,问题摆在眼前,耻辱柱也竖到了家里,大型高端建筑的设计已是难觅国人“倩影”,希望我们自己争争气,国内建筑设计的未来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