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老建筑缘何生命力强劲

  时下,有关各式各样新奇大桥的“短命”报道屡见报端,而“脆脆”的不只是桥,还有楼。应该说,“短命”并非现代桥梁的特有归属,中国辽阔疆土之上,建筑群体普遍遭遇着这一宿命的结局,由此构成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真实困境,既令人迷惑,更让人忧虑。

  据常理,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建筑的外观设计和建造技术水平理应“长江后浪推前浪”,可如今却还在演绎着“姜还是老的辣”的传说——老建筑屹立的身影令人折服。新新建筑仅仅只是多了一份绚丽和喧嚣,却少了几分的“坚强”和稳健,老建筑坚固的质地和持久的生命力让“后辈们”望尘莫及。

  总体来看,生命力强劲的老建筑之所以能保有“老”的资格,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坚如磐石”的建筑追求;其二,各路专家多方论证;其三,监管过硬。那么,新新建筑之“短命”,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如下几点:

  第一,心态转变,利益诱惑之下的“短视”病症愈发严重,可持续发展沦为一番空谈。

  第二,现今建筑,追求更多的是外观设计,或者说,时下建筑对于外观设计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建筑本身坚固性的应有重视。

  第三,办事成本提高。权利与利益的捆绑,使得办事的隐性成本大大提高,在资金投入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隐性成本提高就必然会降低显性成本,如此才能使工程顺利完成,于是,偷工减料有了长足的生存空间。

  第四,监管失灵。据报道称,众多“瘦身钢筋”突破层层关卡,畅通地进入了城市建设之中,带来的隐患不可估量。

  监管——当这最后一道质量堤坝也形同虚设后,建筑长命的可能性就彻底灰飞烟灭,短命建筑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