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中国锻造建筑之魂

  火热的6月,由中国力量全程打造的世界级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将在纵贯中国“两大经济引擎”的磅礴气势中,讲述中国高铁创造的历史新篇。

  历经3载寒暑,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与各参建单位,遵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方针,把京沪高速铁路打造成质量一流的工程典范。

  在工业文明的字典里,铁路发展一直以欧洲发达国家为风向标。要让世界感受中国的力量!从指挥部到前沿工地,京沪高铁建设者拿出不服输的精神,誓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

  世界一流,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标准,一定要用最高的标准来打造!

  什么是最高标准?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铁三标段常务副经理杨忠对此有着深刻理解。去年冬天,该项目部完成了5.4万块轨道板的铺设,完工时发现其中3块板上有微小裂纹。他们立即请来铁道部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济南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孔文亚现场勘察。孔文亚对杨忠说:“即使不影响质量,但也要按标准坚决换掉。京沪高铁决不能留遗憾!”

  3年来,10余万建设者视质量如生命,恪守“严格标准,固化流程;过程把关,不留遗憾”的质量目标要求,毅然打响质量之战。

  铁道部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下设的5个建设指挥部,分别设立专业试验中心,建起样板梁场、无砟轨道样板区,以样板为标准,提升全线建筑工艺。各种专业的观摩会也同时开到了现场。在这个生动的课堂上,建设、监理单位互相交流学习。

  “收获颇丰”,参加过现场会的经理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京沪高铁建设工地,一次现场会就是一次对“试验先行,样板引路”“观摩学习,强力推广”质量管理方法的生动实践。

  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初期运营速度为每小时300公里,预计年运输旅客1.6亿人,工程质量关乎上万人的出行安全。

  没有安全,一切就无从谈起。动车组能在线路上高速安全平稳运行,主要在于全线采用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铺设。在国外,这种轨道板使用超细水泥和特种掺和料的配和比。在京沪高铁,技术人员研究出使用普通材料配和比的轨道板,其耐久性更强,质量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为了找到达标沙子,建设者舍近求远从200公里以外运回工地;为了控制混凝土冬季浇注温度,轨道板住进了“暖房”。这样的新鲜事,在京沪高铁并不鲜见,而这一切都源于京沪高铁人对原材料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

  2010年12月,京沪高铁试验列车在先导段运营试验中跑出了全线最高速度,这背后是蚌埠指挥部对于先导段建设质量的严格把控。

  走进蚌埠指挥部安质部部长冯万里的办公室,满满7个铁制书柜的400多本工程检测原始记录和验收资料,占据了办公室兼资料室的半壁江山。

  “有了这些资料,我才能睡得着觉!它们是京沪高铁建设质量“可追溯”制度的证明。先导示范段的精品工程就是这样干出来的。”冯万里说。

  蚌埠指挥部按京沪高铁钢筋混凝土使用标准和厂家不同批次配和比小样标准,聘请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双重检测。而在试验中,清场记录同步建立台账,不合格产品何时清理、清到何地,均有记录。一仓高性能混凝土“出炉”,必须经过监理、第三方检验机构层层签认,指挥部才确认同意运往现场使用。

  即使是运往工地的过程,也有跟踪记录。当天混凝土配和比的操作者,哪趟车运往现场,最终用于第几号桥墩第几号桩,全部记录在案。监理调出记录,即可追溯混凝土的去向,实现全程质量可追溯。

  行走于千里京沪高铁建设工地,记者听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是“毫米级”。无论轨道板打磨还是施工,无论建立精测网络还是线路、隧道、桥梁施工,抑或是接触网、通信信号工程调试,“毫米级”控制标准贯穿各个环节。

  精测和精调是确保高铁列车安全舒适的基础,测量则是精调实现误差毫米级控制的前提。为了在轨温、风速、光线具备最佳状态时完成测量,测量人员常常昼伏夜出,深夜三四点带着设备上线工作,把精调误差控制在0.1毫米范围内。“我们是用“瑞士手表”的制造精度来建造高铁!”一位管理者这样形容高铁工程的精益求精。

  动车组列车跑得稳不稳,要看线下工程实不实。按照工程设计,钢轨安放在轨道板上,轨道板安放在道床和路基上,因此只有轨道板下面的结构做到沉降达标才能保证钢轨顶面高程“零误差”。京沪高铁建设者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通过预压或埋设CFG桩等方法,将沉降严密控制在5毫米内,大大提高了京沪高铁的安全系数。

  参加徐州东站高速道岔铺设施工的建设者清楚记得,由于测量精准,当全部道岔以“毫米级”误差一次铺设成功时,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专家,向建设者伸出了大拇指:你们了不起!

  这一句赞美,是对京沪高铁建设者最好的奖励。高质量来自高标准,来自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来自对千秋万代的福祉关切。

  质量是京沪高铁建设工程的灵魂。秉承“质量即为生命”的信念,全体建设者用中国力量铸就了京沪高铁内实外美的建筑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