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票据业务审计案例

  票据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业务混乱引发关注

  1、某分行再曝票据窟窿,涉案金额**亿

  据报道某分行出现近**亿元票据案件,引发市场对银行票据业务的担忧。银行1月28日16时左右回应称:我行某分行发生票据无法兑付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资金金额为**亿元。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已冻结相应资金和相关资产。我行还在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资金追查工作,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

  经调查某分行是被杭州的票据中介非法套取了资金,涉案金额近**亿元。中信银行某分行跟杭州这家票据中介有长期合作关系,已经约定好了利率和出票规模,开票企业也联系好了。但是中介挪用了票据资金,银行的票卖出去了,但是资金没还给银行。知情人士透露,中介挪用资金的用途之一,是去配资炒股。跟农行票据案一样,中信票据案也是多个环节出题。

  2、票据贴现规模暴增,行业混乱

  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新增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减少1万亿元。12月未贴现承兑汇票增1545亿元,同比增944亿元。在2015年流动性较为宽松的环境下,仍然有55%的银行承兑汇票属于未贴现票据。截至2015年底,贴现票据余额为4.57万亿,占人民币贷款总额的4.87%。票据融资减少,但是贴现规模增加,表明银行表内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需求有限,有大量票据游离在银行表外,也就催生了负责撮合、加快流转的票据中介。

  有部分中介不满足赚取日渐摊薄的差价,利用“同业户”、验票疏漏等环节,通过向银行做短期卖出回购、不断地期限错配提高周转率以赚取更多的利差,有的甚至把票据套出来的资金投入股市,最后股价下跌无法回本,银行也牵扯其中。

  许多银行认为票据转贴现没有风险,因为不像给企业做直贴,到期需要还款,到期如果无法还款风险就会很大,但是如果做转贴现,保管的银行获得一部分利润,虽然利润比较少,但是中间不涉及成本,又不用揽存款,相当于无本生利。中介与银行同业之间的趋利而违规操作使票据业务非常混乱,并且涉及票据的官司特别难打,涉及环节太多,很多环节不明晰,可能每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的责任。

  利率走高短期内对银行略有利好,可以在票据融资业务中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但使用贴现票据融资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利率。票据在发达经济体中一直都是重要的融资工具,但是国内市场不承认票据的融资属性。再加上票据市场经过多道人工交付验收环节、票据电子化占比较低,每一个人工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票据案内幕解析

  所谓票据业务,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实质是一种贷款业务。如A企业需要购买B企业的货物,但资金不够,就可通过到银行存保证金的方式,要求银行开具承兑汇票付款给B企业。承兑汇票最长期限为6个月。在这其中,B企业可能不希望到6个月后才拿到钱,就可到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贴现,提前拿到钱。由此衍生开,票据可能多次转手,变成一种融资工具。

  银行给企业贴完票据,将票据打包,类似于同业拆借,而这个票据就是抵押物,收到的同业银行一般不会开封,票据到期前一个月左右银行再取回包,银行一般不会打开票据,也不用背书,到期前银行就取回,就算企业不给赔付,同业的银行也要还款。

  基于同业银行的信用背书,尤其是在贴现业务和转贴现业务中,买入返售的银行票据业务人员通常不会验票。验票疏漏为票据中介进行一票多卖提供机会。在没验票的情况下,中介还可以去另一家银行做贴现,甚至拿着票据实物去其他银行转贴现。这些流转都在线下完成交易、无法线上查证,不通过验票则无法辨别该票据的状态。这种一票多卖是通过其他银行的同业户走了过桥通道实现的,所以这个业务至少要有三家银行参与。

  而此次某分行曝出的案件,就是有人利用伪造的银行存款单等文件,以虚假的质押担保方式在银行办理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难以平息的票据案,不可估量的大损失

  票据问题往往涉及内外勾结,窝案或为主要形式。融资方平仓资金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核查难度较大,银行自查需一段较长时间,其间金额较大的黑天鹅案件或逐渐暴露,银行利润也可能受到影响。案件爆发后相关银行监管是否存在漏洞,信用是否仍然核心,资金是否依旧安全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自身信用与客户价值认同的重建恐需要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部分股份制银行通过票据开展银行间市场业务较多,因此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大。

  让市场人士更担心的是,这些被盗取的票据是否重新贴现抑或被打包成互联网金融产品卖给了普通投资者,套现进入了股票市场。与此前票据诈骗资金大多用于放贷不同,此次套取的资金是否流入股市成为监管最大隐忧:如果票据贴现资金高杠杆流入股市,可能真的血本无归,而流入股市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又基本无从统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2月底,金融机构的票据融资规模是45838.17亿元,占各项贷款的5%左右,较2014年底的29232.99亿元,增加了16600多亿元。但真实的民间票据交易规模可能是央行数据的10倍以上,银行票据在票据中介手中可能层层快速倒手,传统的票据中介可能是赚票据贴现的差价,非法的做法则是套取资金放放高利贷抑或进入股市。

  由于票据融资期限较短,投资资产流动性通常较强。一旦预计监管收紧,这些资产就可能会提前出售。在此情景下,相关违规资金就可能及早平仓脱身或提前卖出相关资产,以收回现金,确保票据融资资金链不断。因此,股市、债市可能面临短期资金外流。通过票据贴现余额与上证指数的对比,两者间也确实有强烈的正相关性,如2010年-2011年票据下滑幅度相对较大,是由于限贷令对贷款总额的限制。所以进入股市的巨量违规票据融资资金被迫清仓退出,或也是股市近日连续大跌的原因之一。对此,一票据中介称2015年确有不少票据融资资金作为场外配资资金进入股市,杠杆最高者甚至达到1:15,配股指的杠杆甚至可能更高。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全面收紧了票据融资,可能会给股市带来蝴蝶效应。

  并且票据案应该只是刚刚开始暴露,前些年疯狂放贷留下的坏帐要消化、从上往下压业绩的时候,股市疯涨带来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当股市自高处崩落,违规贴现再贴现票据的资金无法偿还,数额大到再也无法通过做帐来隐藏时就暴露出来。

  票据案频发之后银行的举措

  银行要加强自身风险意识和内控管理,从内部人员着手杜绝暗流,减少违规;要警惕为中介提供过多的杠杆资金,加强对票据真实性的检验;进一步推动可以有效解决透明度和道德风险问题的电票的占有率;加强对票据中介行为的监督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