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中国零售市场规则改变,企业三大选择圈地网络

  80、90后的年轻一代正在成长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习惯正在让中国零售市场既有的游戏规则发生变化。

  作为电子商务主力军的他们,眼下有大部分的消费需求是在线上完成的。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崛起的数字中国》提到,“75%的网购消费者小于34岁,53%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超过半数属于中产阶层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网购花费最多的消费者占网络消费者人数的20%,其网购支出占总金额的70%。相比普通网购消费者,他们更年轻、学历更高,也更加富有。”这样一组数字也可解读为:年轻的网购者消费力更强。

  有预测认为,10年后,超过80%的消费需求都将通过网络解决。

  对传统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呼唤迫切变化的趋势。那些被视为背着旧式经营模式包袱的传统厂商,并不甘心就此被“轻资产”的对手一点点夺去阵地。于是近两年来,不少传统企业开始悄然试水电子商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B2C网站或线上旗舰店。

  然而,与京东商城今年预计过百亿的销售额相比,传统品牌与零售商的互联网销售业绩则显得有些疲弱。要知道,品牌知名度、充足的资金和多年积累的信誉,是传统品牌进军电子商务的先天优势——但他们习惯了实体零售的打法和规则,而在互联网上却要重新认识新技术所催生新的一些游戏规则。

  事实上,已经“触网”的传统厂商几乎都在遭遇以下几种痛苦:投资回报率低、网店没人气、货品滞销、渠道冲突、供应链挑战等。究其原因,对线下商务已经熟稔于心的传统厂商们,并没有将原有的零售能力嫁接到线上运营中。换言之,在互联网战场,这些厂商将侧重点放在了追求新的技术手段上,而忽略了本应最强悍的零售精神。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少传统品牌商的电子商务运营团队都来自于IT部门。以零售巨头沃尔玛的例子来看,其最初开设电子商务渠道时,最初的管理团队大多是IT业背景,但执行效果并不如人意。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沃尔玛转而任用山姆会员店的管理团队执掌网上业务。这些零售背景的人员针对沃尔玛线上业务的目标消费群,重新规划和梳理了公司线上产品的品类、价格、促销方式和物流配送等领域。自此之后,沃尔玛的线上运营才开始红红火火。

  不过,即使电子商务回归零售本质,传统企业内部仍可能遇到不小的组织冲突。一位IT企业的B2C运营总监曾抱怨道:“在公司的拿货价格比京东还卖得高,租用公司的仓库比外面的还贵。”可见,公司内部对电子商务重视不够是掣肘线上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组织结构的官僚化、内部利益冲突、其他部门观念陈旧、过于强势的线下经理等都是传统厂商触网的阻力。

  毕竟,在不少传统企业的管理者看来,线上的销售额“不值一提”,电子商务现阶段依旧要避免对实体渠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渠道冲突的问题上,公司内部的摩擦也层出不穷——线下门店不放网站的宣传单,对线上的低价有抵触情绪;门店不愿接待网站下单的自提客户;而将自提客户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给线上和线下各一半,两边都不愿意。

  如果说线下直营体系的控制相对容易,那么面对复杂的加盟商与经销渠道,这种价格紊乱和冲突就更加严重。在博斯咨询公司合伙人徐沪初看来,网店撇开了中间的经销渠道,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商品的定价理应更加便宜。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渠道冲突,网站可以鼓励消费者有计划地购物,提供一天交货、三天交货、一周交货的服务,来建立多层次的价格体系。

  在此基础上,线下门店最关键的要素是选址,但很多品牌商和零售商意识不到,互联网其实和实体商圈一样,也有“选址”的概念。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建设一个官网,打一些广告,就可以把生意做起来。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官网在开张之初根本没有人气,短期内也不可能形成互联网上的核心商圈。

  网络圈地,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的选择有三:独立的B2C商城是不少传统企业的标准化配置之一;淘宝这类低成本的第三方平台,是传统企业摸索网上管理运营经验的“试验田”;第三部分则是线上的各类分销加盟体系。

  事实上,互联网真正做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徐沪初表示,企业在选择网络商圈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客户群定位,再进行针对性的广告营销。“一种方式是,企业可以在与自身行业相关的网站上推广,聚集人气;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品牌的特质,让广告出现在目标消费群看得见的地方。这与线下营销的道理相同,譬如机场的贵宾室里出现的都是高端品牌。”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耕耘更丰富、更精确的零售商圈,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发现铺面”,并占领最合适的页面。

  归根结底,线上业务的拓展是企业的战略问题,开展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但电子商务的进入成本已比两三年前高了很多。传统品牌商和零售商要有长期投入的心态:表现在投资上,则要有3至5年战略亏损的准备。“在合理的期望值和持续的投入上,爆发力和耐力同样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