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泸州酒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大发展

  泸州,酒城。泸州是中国酿酒历史悠久的地区,发展酿酒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2006年6月,四川泸州市江阳区先锋村的先锋酒厂就引起了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注,这个不起眼的小厂,一年上缴的税收竟有200多万元。在经过细致的调研后,泸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江阳区“抓住酿酒产业这个重点,争当酒业“单项冠军”。”

  这一决定的做出,标志着泸州选择酒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构想初现端倪。

  大力培育酒业品牌

  据统计,泸州市有大小酒类产销企业68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近400家,除泸州老窖(000568,股吧)、郎酒外,全市基础酒年生产能力在300吨以上的企业有36户。主要以生产浓香型(习称泸型)曲酒为主。虽然泸酒的名气很大,在全国白酒市场占有率却并不高,高端品牌中也不占强势地位。

  根据全国白酒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未来5至10年,是中国白酒市场稳步扩容的时期,也是白酒消费不断升级、白酒市场竞争加剧的时期。白酒消费呈现出白酒业依托资本和品牌的“洗牌”过程加快、优胜劣汰步伐提速等趋势。为此,泸州市明确提出了“酒业要居于泸州产业发展首位”的发展战略。

  去年被确定为泸州“酒业发展年”,泸州市出台加快酒业发展的21条意见,设立了5000万元的酒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的酒业发展担保基金,为加快酒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仅仅一年间,酒业销售收入就从上年的57亿元增长到101.9亿元。酒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年酒类产业累计实现利税24.5亿元,同比增长85.9%。2007年累计完成酒类招商项目92个,协议引进资金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5亿元;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1.06亿元。

  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说,要把泸州打造成全国白酒产业基地,就必须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齐头并进,要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根据泸州酒业发展有关规划,优先发展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泸州老窖和郎酒做强做大,从而达到“众星捧月”的效果;培育酒业“小巨人”,选择部分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小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让小企业生产的散酒进入酒业集中发展区灌装、包装、贴牌,鼓励散酒生产小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全国白酒市场,川酒三分天下有其一,泸酒则贡献了川酒的四成产量,不仅有“国窖1573”、“红花郎”等高端品牌,也有“仙潭”、“巴蜀液”、“国粹”等地产知名品牌。如今,一批酒业“小巨人”正在泸州加速成长起来。泸州市龙马潭区大力扶持三溪、玉蝉、青狮等地方名优品牌;泸州市纳溪区则以构建泸州原酒和二线酒类品牌生产基地为发展重点;泸县积极培育3—5个省级以上酒类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

  打造集中发展区

  泸州推进酒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一方面是酒类生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配套产业的发展滞后让品牌商和制造商伤脑筋。一个从产地宁波运到泸州的酒瓶包装盒,就让1瓶酒的成本至少多出1元钱。“1573是老窖的高端产品,其所用的酒盒都是手工定型,不能折叠,一辆长15米的载重货车可以拉30吨货物,但只能装运1.7万个酒盒,每个酒盒成本就要高出1元钱,如果在本地包装成本也就1毛钱。”泸州老窖总经理张良说。

  企业面临的难题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得到了解决,这里并非酒窖的简单集中,而是包装、检测、灌装、物流的优化组合,是一个在质量与效益上统一提升的发展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形成中国名白酒原产地黄金经济圈。”朱以庄自信地说。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四川省中小型企业创业基地”,总投资逾7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达到40万吨白酒年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聚集生产型企业100家以上。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有限公司副总黄青成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在功能设计上主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为白酒生产搭建一个具有规模优势、质量控制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的平台,凡是涉及白酒生产及相关产业在商誉、设施、技术、管理、物流、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合作,在园区都能实现;二是创建白酒行业的创业孵化园区,为有志投身白酒及相关产业的人士搭建创业平台。

  在已具规模的一期工程,灌装、基酒储存、包材生产、物流四个主题区定位明确形成由产到销、多企业多环节协作的白酒产业链。目前,园区一期规划已投资35亿元,入驻33家企业,形成了灌装11.5万吨酒的能力。

  建立酒业集中发展区,构建以供应链管理为运营模式的白酒产业集群,不仅是泸州的新举措,也是四川酒业的一次成功尝试。从传统酒业的全能化,发展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优势资源整合,寄托着川酒从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工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