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双十一”五折商品,是馅饼还是陷阱?

  一条连衣裙折扣价499元,而10天前售价只有258元;一条高级领带“双十一”促销价为359元,而几天前价格不到300元。“双十一”期间,许多商家推出三折、五折商品促销活动,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然而,不少消费者反应,他们购买的部分商品比打折前还贵,怀疑商家有先涨价后打折的价格欺诈嫌疑。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

  投诉商品先涨价后打折商家忽悠消费者

  许邱璐是一名40多岁的家庭妇女,热衷在网上购物衣服、家庭用品。前几日她在逛淘宝的时候发现有一件原价799的连衣裙“双十一”活动价只要499,便宜了整整300元。暗自心动的她赶紧收藏商品,并于“双十一”当天拍下付款。觉得自己拣了个大便宜的许邱璐把购物经历告诉了正在上大学的女儿,结果女儿查询软件发现,该商品10天前售价竟然仅258元,狡猾的商家冠上“双十一”的名义提价了100多元。得知自己上当的许邱璐后悔莫及,连连怪自己掉以轻心,被“双十一”这个幌子迷惑了。

  同样郁闷的还有居住在佛子岭的黄女士。“双十一”当天,她浏览了一家平常经常逛的咖啡店,发现商家在做促销活动,声称双十一全场五折。她看中的马来西亚一款4袋装白咖啡套餐打完五折后只需要165元。“我很少见到商家打五折了,就毫不犹豫买了2套。”黄女士说,可是正当她正自以为捡到便宜时,无意中浏览了以前的购买记录,发现同款咖啡成交价每袋只有38元,算下来买4袋只用152元,比“双十一”当天买的165元还便宜。“商家正是偷换了数字概念忽悠了消费者。”黄女士气愤地说。

  经常在网上购物的达人王若馨表示,其实这种情况她见得很多,前段时间她看中很久的一款数码相机几天前在某家电商网站上价格为2099元,结果“双十一”前一天,价格忽然改为2199元。还有淘宝收藏的一家店里面的连衣裙,在“双十一”前一天统统涨了一百元,结果销量反而还增加了几倍。“这些商家就是想钻用‘双十一’的空子,不仅不让利反而比以前还赚了。”她认为。

  说法促销活动暗藏陷阱消费者维权不易

  那么,遇到这些情况,消费者该如何维权呢?为此,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副所长罗国安表示,“双十一”期间商家消费陷阱多,而消费者维权难度大。

  “实际上,“双十一”期间商家推出的所谓促销活动暗藏很多陷阱。”罗国安说,例如部分商家先涨价后降价,或者在“双十一”前进行大规模预售,获取消费者信息;还有部分商家将有小瑕疵,不能在专柜上出售,却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出售的瑕疵品打折出售。此外,还有一些商家在“双十一”期间推出各种套餐,声称消费者购买了多少套餐就可以省多少钱或者用多少优惠券,诱惑部分消费者为凑成一定金额的套餐,购买了很多不需要的计划外商品。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无论商家采取何种促销方式,最终还是商家获利,消费者是算不过商家的。”罗国安举例,例如消费者购买了一条原价为100元,促销价只需要30元的裤子,回来后发现裤腿有点窄,和专卖店有所区别,但又不至于影响穿着。考虑到退换很麻烦,不少消费者只能忍气吞声。最后赚的还是商家,因为这条裤子如果是以30元售出的,由于少了物流租金成本,裤子的底价是低于30元的,如果销量大,商家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那么,消费者遇到的先涨价后降价等情况是不是属于价格欺诈?消费者如何维权?罗国安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维权起来比较困难。首先消费者无凭无据,很难找到证明商家先涨价后降价的证据,且大部分消费者嫌麻烦都不了了之;其次是很难界定是否属于价格欺诈行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由于商品少,有可能出现商品随意涨价的情况。但现在商品选择面广,为了竞争,一般商家很少涨价。消费者遇到的所谓先涨价后降价的情况,实际上是商家的一种市场竞争的行为。例如,一条裤子原价为100元,商家在双十一之前折扣价为30元,在双十一期间用各种噱头将裤子的折扣价变成40元,但是,不管商家怎么变化折扣,最后的成交价格都没有高于100元,因此,商家就不涉及价格欺诈,只能说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因此,消费者维权起来困难重重。

  罗国安建议,消费者应该理性购买商品,考虑这样的商品是否是必需品,是否值得购买,而没有必要过多纠结于商品价格的折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