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为何买得起却修不起

  科学家一直争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最近似乎有了眉目。经过论证,权威人物断言是先有“蛋”。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和商家却在争论另一件事——“修”比“买”贵正常吗?

  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前不久接到一起离谱的投诉:李小姐花1599元购买的尼康牌数码相机不慎进水,维修站竟然报出了2320元的“天价”维修费。

  无独有偶。换一个零件,竟然比买一部同型号的新手机还贵,这桩怪事就发生在北京摩托罗拉授权服务中心。陈先生的手机是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一天,听筒突然没声音了。作为摩托罗拉的老客户,陈先生自诩久病成医,他感觉肯定又是排线(一个零件)坏了。可维修人员称,修复该手机只能更换上翻盖,需要445块钱。尽管陈先生早有思想准备,但仍感惊讶:买一部新手机才多少钱呀。

  据了解,目前数码产品维修费高、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显现,很多用户抱怨:娇贵的数码产品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

  常识告诉我们,修比买贵不正常;但现实告诉我们,数码产品维修违背基本常识,把不正常变成了“正常”现象。业内人士称,数码相机的维修费用如此高昂,与维修技术含量高、零配件价格居高不下有关。目前,国内数码相机的售后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且未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可以参照。此外,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极快,厂商迫于库存压力,往往只会生产少量的零配件,物以稀为贵的零配件自然奇货可居,价高也是自然而然。还有,很多国际知名公司纷纷将自己的售后外包出去,以专心经营,降低成本。因为售后由不同的维修公司负责,各维修公司的维修收费标准并不统一,所以也造成收费乱报价现象层出不穷。然而,这一桌子乱七八糟的“菜肴”,要由消费者“买单”,显然不厚道,更不公平。

  针对某些声名狼藉的维修部门,专家画出一些“陷阱”的具体位置——部分不正规的手机维修点的常用伎俩为:首先是空手套白狼。有的维修人员会人为“制造”故障然后进行维修。比如消费者不小心摔了手机或其他原因造成手机不能开机,维修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故意拆掉控制液晶显示屏的某个关键配件,然后告诉消费者“此零件坏了”,并称到厂家更换要二三百元,他们只报价100多元。在骗取消费者信任之后,再将从原手机取下的零件装进去,让消费者的钱不明不白地进入维修人员的腰包。其次是偷梁换柱。维修人员将简单故障故意夸大,并报低价承诺修好,但需要一定时间。最后是新瓶装旧酒。由于一些报废手机的主板等大多数配件还能够正常使用,有些维修人员便从旧手机市场买回报废手机,拆下零件以备他用。当消费者来维修手机时,维修人员就会从报废主板上拆下配件冒充新配件为消费者更换,同时收取很高的维修费用。种种暗箱操作,直叫人看得后背冒汗,维修店岂不成了“黑店”?

  消协组织自然更“心疼”消费者,他们提醒注意5大事项:针对消费者在手机投诉中与商家的纠纷,消协希望消费者在手机维修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要求修理者认真、完整地填写维修记录。二,送修的移动电话机主机在7日内不能修好的,修理者应当免费给消费者提供备用机。三,修理后手机正常使用必须要达30天以上。四,因修理者自身原因,使修理时间超过30天未修好的,凭发货票和三包凭证中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记录由销售者负责免费为消费者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移动电话机主机。五,因生产者未按合同或者协议提供零配件,使维修者延误了维修时间,并自送修之日起超过60天未修好的,凭发货票和三包凭证中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记录,由销售者负责免费为消费者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移动电话机主机。

  瞧瞧,多繁琐、多麻烦啊。种种陷阱和警示似乎是在吓唬消费者,数码产品消费市场处处埋“雷”,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响。从前,一位知名品牌的老总曾形象地说,在他的眼里,每件产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那好,请生产厂商对你的“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就像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以慈爱的眼神关爱他的“一生”。不能因为“孩子”生病了,就把他推出门去不管吧?在产品维修标准和措施出台之前,有人提出一个无奈而有效的建议:消费者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所买的数码商品,在使用中加倍小心,千万不要让它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