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有什么关系?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1、客观要件,是指在外表上可以看出其法律意思的效果,即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分为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

  (二)法律效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

  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有什么关系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从二者的概念上来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即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没有真实意思表示,该行为就不算是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

  法律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三、民法典的意思表示是怎么规定的

  我国《民法典》第142条以意思表示是否有相对人为标准,对意思表示解释的目的和规则作了规定,但没有设定“错误的表示无害”这一例外情形。

  1、、意思表示的生效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3)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2、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3、意思表示的撤回

  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4、意思表示的解释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