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对于医疗纠纷应该采取何种处理措施

  一、对于医疗纠纷应该采取何种处理措施

  医疗纠纷处理方法一共有4种:

  1、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签订协议书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申请人民调解。

  3、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进行行政调解。

  4、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

  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自愿协商;

  (二)申请人民调解;

  (三)申请行政调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

  发生重大医疗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卫生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二、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

  小编提醒您,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当事人因医疗纠纷提起诉讼的,应当递交起诉状。起诉超过诉讼时效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但是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医疗纠纷处理应当遵循什么的原则

  1、依法处理原则。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医患双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调处,按章办事;

  2、维护稳定原则。发生医疗纠纷后,各方应首先保障医疗机构工作秩序,不得影响其他患者合法的医疗权利;

  3、公平公正原则。医患双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既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4、统一协调原则。发生医疗纠纷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协调行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