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多次抢劫
案情:2004年5月10日中午,被告人杨照龙、石杰、李琴芳(三被告认均已满十四周岁,其中杨照龙系在校学生)及施超(1990年11月29日生,未追究刑事责任)等在本市上沛镇汤桥玩耍后,因拟返高淳桠溪钱不够,被告人杨照龙提议,向汤桥中学学生要钱,如不给就打。被告人石杰、李琴芳及施超均表示同意。2004年5月10日下午5时许,被告人杨照龙、石杰、李琴芳及施超在学生放学途经处先后分别拦下汤桥中学学生王立俊、王良、周嘉俊,采用语言威胁,抽巴掌,搜身等手段,分别劫得王立俊一次性打火机一只(价值人民币一远),王良人民币一远,周嘉俊人民币三元。此外,被告人石杰与被告人杨照龙于2004年5月7日在汤桥中学附近采用挟脖子手段,劫得王立超人民币一元。据予以上的事实,溧阳市人民检察院认为,被告人石杰伙同杨照龙、李琴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手段,多次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系共同犯罪,应当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认为,三名被告人犯罪时均不满18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之规定,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争议:就上述案件各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刑法上的多次抢劫,如何定罪量刑存在以下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杨照龙、石杰、李琴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他人共同采用暴力手段,强行夺取学生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是共同犯罪。2004年5月10日下午,被告人李照龙、石杰、李琴芳先后三次拦下三名学生,分别使用暴力劫取财物,这些行为虽然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实施,但其均符合刑法关于抢劫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性,应认定为多次抢劫。并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及相关法律对各被告人定罪量刑。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杨照龙、石杰、李琴芳系临时起意,犯罪主观恶性程度及作案手段一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二条第二款之规定,属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犯罪,不应当对三被告人处以刑罚。
本人认为,被告人杨照龙、石杰、李琴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手段劫取他人财务,且在较短时间内多次作案,给未成年学生及家长心身造成了一定的侵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行为构成抢劫罪,系共同犯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三被告人多次实施的抢劫行为,有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所规定的数个行为分别独立成罪的“多次抢劫”概念,不能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对三被告人定罪量刑,可以作量刑情节加以考虑。
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除了考虑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还必须把握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犯罪是应当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根据刑法理论及有关学者的共识,所谓多次犯罪,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或概括的犯罪故意,先后多次实施性质相同的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性质相同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是多次犯罪构成的重要条件。本案被告人杨照龙、石杰、李琴芳在较短时间内出于同一目的,共同多次参与对在校学生实施抢劫,从形式上看,符合多次抢劫的形式要件,但是被告人石杰等三人的数个行为是否独立成罪,是否属《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多次抢劫存在争议,对该条第四项多次抢劫的含义,无论是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均有不同的理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依次分别为犯罪构成说、独立犯罪说、刑事责任年龄说。
犯罪构成说认为:凡是年满十四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了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一律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在被追诉前实施了数次(三次以上,含本数)抢劫行为,且只要其中有一次行为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即应以多次抢劫定罪量刑,不论其每次抢劫行为的具体危害后果如何,也不考虑行为人的年龄区别。
独立犯罪说认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中的多次抢劫均为犯罪行为,即其每一次抢劫行为都能独立构成犯罪,如果其中有一次或数次行为不符合抢劫犯罪的构成要件,并导致其独立构成犯罪的抢劫次数未达到三次以上(含本数),则其行为就不符合多次抢劫的主客观要件,不能对其以多次抢劫按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升格刑来适用。否则,就犯了与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相悖的原则性错误。
刑事责任年龄说认为: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多次抢劫,应根据不同的案情具体分析,在行为符合抢劫罪的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三个要件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即是否为十四岁以上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作案而有所区别,从而适用不同的量刑档次。
之所以存在以上诸种较大的分歧意见,主要是刑法对多次抢劫的具体情形未作规定,而且最高法院的诸如《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对多次抢劫至今未曾作出具体解释。鉴于此,在司法实务中对于不同的抢劫案件,主要是由承办法官根据自己对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理解来具体认定是否为多次抢劫,因而对完全相同的抢劫情形作出不一致甚至迥然相异的裁判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关于这一点,本文不作赘述,而仅就三种观点稍作评说,并希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求得司法界同仁的共鸣。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中第二种较为科学,它实际上也兼顾了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成份。因为,对符合多次抢劫的情形应按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升格刑档次量刑。立法其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加大对流窜抢劫、结伙抢劫、集团抢劫等犯罪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的抢劫犯罪的打击力度,无疑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精神的体现。而如果将行为人数次抢劫中的具体行为不分轻重,只要有一次能独立构成犯罪就一律以多次抢劫认定并适用刑罚,则显然违背了多次抢劫犯罪的立法本意,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是相悖的。须知现实中有许多只实施一次抢劫犯罪而比实施多次抢劫行为(其中仅有三次以下能独立构成犯罪,不含本数)的社会危害性大的情况,且二者均不具有升格量刑情形,因而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同时,第三种观点亦较为片面,但也有合理性,其法理依据是最高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二条第(二)项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据此,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当行为人为成年人和已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立即夺取公私财物的,就具备了抢劫罪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抢劫罪。在另一种情况下,即某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如偶尔进行恶作剧式的抢劫行为很有节制,数额极其有限,强索少量财物,抢吃少量食品等,则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尚不构成抢劫罪。
在前种情况下,若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抢劫故意,实施了三次以上的抢劫行为而非仅仅针对数人的同一次抢劫行为,且每次行为均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则就具备了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法定刑升格的条件,属于多次抢劫。但是,如果行为人为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则另当别论,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慎重认定,切不可机械地理解适用法条,以避免牵强附会之嫌,防止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任意拔高法定刑。即当行为人的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体均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时,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就应当结合《解释》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加以正确认定。这丝毫不违反刑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立法本意,相反恰恰是对其立法本意的准确反映。因为刑法之所以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抢劫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主要是考虑到该种犯罪与另七种犯罪均为对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但它决非要对十四岁以上所有主体的任何抢劫行为均不加区分。同时,刑法将多次抢劫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条件,其立法本意在于针对当时抢劫犯罪频发,特别是结伙抢劫、流窜抢劫(一般均为成年人实施的多次抢劫)案件骤增的状况,为有效打击这种对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暴力犯罪,方加大了刑罚处罚力度。另外,《解释》虽然是在九七年刑法制订前作出的,但其精神与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对“多次抢劫”升格量刑的立法本意是不谋而合,同时,九九年施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四)项也仅将未成年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的举动定性为不良行为,结合该法将此种行为规定在第三章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种体系结构来看,也说明该法与刑法立法本意的吻合,体现了法律之间的有效衔接。这些均反映了对未成年人重在感化预防和教育改造的现代法治精神,势将有利于他们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找法编辑为您推荐更多文章(专题)知识:
抢劫罪专题更多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