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政府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要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首先要对本辖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全面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对于那些一旦发生事故以后给周边人员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危险源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采取紧急救援措施,控制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重大危险源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工作。

  制定地方政府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重大危险源的普查、预案编制、预案演习。

  (1)重大危险源的普查

  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前首先应对本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彻底掌握本辖区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的基本状况。

  重大危险源如如果缺乏系统、有效的监控管理,地方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分类和动态情况不清,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测、控制、预警系统以及防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救援系统,则重、特大事故难免就会发生,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进行重大危险源的普查成为防范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和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前提。危险源的普查程序是向本辖区内的企业发放重大危险源普查表以及相关的填表说明,由企业先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在此基础上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按危险源的指标体系进行填表、申报工作,最后由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危险源普查表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分布及其状况,从而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打好基础,为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依据。

  1)重大危险源分类

  重大危险源分类是重大危险源申报、普查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客观地反映重大危险源的本质特征,有利于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重大危险源分类遵循以下原则:

  从可操作性出发,以重大危险源所处的场所或设备、设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类;再按相似相容性原则,依据各大类重大危险源各自的特性进行有层次的展开。按上述原则重大危险源分为7大类:

  ①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贮罐);

  ②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库);

  ③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④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建(构)筑物;

  ⑤压力管道;

  ⑥锅炉;

  ⑦压力容器。

  2)重大危险源普查的指标体系

  重大危险源普查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重大危险源的客观状况以及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所反映的信息应能满足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以及快速评价分级的要求。

  重大危险源普查的指标如下:

  ①重大危险源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重大危险源所在地的基本情况包括法人单位名称、单位代码、经济类型、占地面积、行业代码、主管机关、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所属委办、隶属关系、主要产品等有关重大危险源所在地基本情况信息的17个指标。

  ②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依据重大危险源分类,分别制定各类重大危险源的普查指标。

  a。贮罐区(贮罐)

  贮罐区(贮罐)包括贮罐区基本情况和贮罐情况两部分。

  贮罐区基本情况包括贮罐区名称、面积、贮罐个数等9项指标。

  贮罐情况包括:

  a)贮罐:包括贮罐形状、形式、贮存物质、最大贮存量等16项指标。

  b)进料管道:包括直径、设计压力、实际工作压力等7项指标。

  c)出料管道:包括直径、设计压力、实际工作压力等7项指标。

  b。库区(库)

  库区(库)包括库区基本情况、库房情况以及库房间距3部分。

  库区基本情况包括名称、面积等4项指标。

  库房情况包括:

  a)基本情况:包括名称、形式、结构等7项指标;

  b)储存物品:包括名称、状态、最大存储量、包装形式等4项指标。

  c。生产场所

  生产场所包括危险单元、危险物质以及单元间距3部分。

  危险单元包括名称、面积、正常当班人数等4项指标。

  危险物质包括名称、工艺过程中的物质量、存储的物质量、废弃物量等4项指标。

  e。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建(构)筑物

  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建(构)筑物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建(构)筑物概况和安全状况两部分:

  a)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建(构)筑物概况:包括名称、用途、面积、高度等16个指标。

  b)安全状况:包括与建筑物安全状况相关的11个指标。

  f。压力管道

  压力管道包括压力管道概况、调压站(箱)概况和安全状况3部分:

  a)压力管道概况:包括名称、编号、类别、输送介质等23个指标。

  b)调压站(箱)概况:包括名称、类别、位置、数量等14个指标。

  c)安全状况:包括与压力管道安全状况相关的29个指标。

  g。锅炉

  锅炉包括设备概况、移装记录、事故记录和检修、改造记录4部分:

  a)设备概况:包括型号、名称、编号、介质出口温度等13个指标。

  b)移装记录:包括日期、验收报告摘要、经办人等3个指标。

  c)事故记录:包括日期、事故原因及损坏情况摘要、经办人等3个指标。

  d)检修、改造记录:包括日期、检修、改造内容摘要、经办人和定期检验日期等4个指标。

  h。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包括名称、编号、容积、介质、安全状况等级等32个指标。

  3)重大危险源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

  重大危险源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危险源周边环境情况和周边情况对危险源的影响两个大项,主要考虑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周边环境中危险因素对危险源的影响。

  ①危险源周边环境情况

  危险源周边环境情况包括可能灾害形式、最大危险区域面积和周边地区情况。

  周边地区情况主要考虑住宅区、生产单位、机关团体、公共场所、交通要道以及其他。主要指标是数量、单位名称、人数和与危险最近距离。

  ②周边情况对危险源的影响

  主要考虑的危险因素是:火源、输配电装置及其他。

  4)其他信息

  重大危险源普查往往是使用专业机构设计好的表格,由危险源所在单位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的基础上,填报危险源信息表。危险源其他信息包括危险源所在单位负责人、填报部门负责人、填报人、填报日期、联系电话等5项内容。

  2.地方政府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在完成本地区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工作以后,地方政府就可着手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建立应急组织应急组织包括事故应急指令系统、事故报警系统、指令执行程序、应急指挥中心、事故处理主要负责人(总指挥)的姓名、现场主要指挥者或代理指挥和关键岗位人员名单。

  2)保持通讯网络畅通事故发生以后,保持通讯网络的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确定公安、消防、急救、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新闻等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完善通讯设施、通讯网络、电话表等,以便及时掌握事故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出快速反应。

  3)特殊应急设备和设施的调度

  应列出重型提升、挖掘设备和特殊消防设备的名称、型号大小、数量、存放地点、负责人及调用方法等。

  4)建立专家咨询系统

  设立专家咨询系统,应由和事故有关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包括专家名单及联系方式。

  5)发动志愿援助组织

  在事故应急抢救过程中,只依靠生产经营单位或政府部门都难以取得成效,还需要社会各界志愿组织单位的共同协作,发动各种志愿援助组织的参与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计划中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各种的志愿援助组织的名称、电话、规模等。

  6)提供危险源的危险信息

  应包括重大危险源所贮存和使用的化学危险物质的详细情况并说明和它们有关的其它危险情况。

  7)得到气象信息服务

  应和当地或国家的气象部门密切配合以得到事故发生当地的气候条件、天气预报等情况,以利于科学安排救援行动。

  8)保证救援物资的供应

  应提供尽可能充足的救援物资如交通工具、医疗器材、药品和衣物、食品、临时避难场所、资金等。

  9)公开事故信息

  接待新闻媒介并告之特大事故发生发展情况以及事故救援、伤亡情况。

  10)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估

  收集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检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一方面的有效性,以利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更新。

  (2)地方政府、应急总指挥及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1)地方政府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职责

  ●统一安排、组织特大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组织和实施;

  ●确保让所有在参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组织和人员知道他们应尽的职责;

  ●指派应急总指挥,应急总指挥应和生产经营单位经常保持联系,使得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断得到更新。如果地方政府管辖区内存在一个以上重大危险源,地方政府应对每一个危险源的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协调做出安排。必要的话,应编制一个总体事故计划。2)应急总指挥的职责

  ●应急总指挥应确保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各单位和组织熟悉他们的职责和任务,并能顺利完成任务;

  ●和生产经营单位制订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部门密切配合,保持联系,充分了解现场危险源的情况,编制出切实可行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并寻求他们的帮助;

  ●应急总指挥应定期使现场和场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结合进行演练,并根据演练经验补充、修改和更新现场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对于发生重大气体或液体危险化学品溢出和其它严重危害环境的物质泄露事故时,应急总指挥应迅速组织有能力处理和消除事故危害的组织和单位进行处置;

  ●应急总指挥应和事故现场的主管人员在整个事故应急过程中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通报事故现场的态势。

  3)生产经营单位在政府制定区域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应做好如下配合工作

  ●向地方政府部门提供事故现场的可能情况、对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的可能影响情况、事故后果和其它的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等以利于政府完善现场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向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组织提供技术咨询,以使这些组织做好事故应急准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及时将危险源或现场的危险物质的变化情况及时通报政府部门,以利于及时修改、补充和更新区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确保让所有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需发挥作用的人员和组织知道他们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的职责;

  ●指定事故应急协调主任,具体负责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联络。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机构及其职责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控制特大事故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的组织保证。

  实施区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机构主要有公安、消防、卫生等机构及专门的救护组织及急救中心等。其在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职责为:

  1)公安部门

  ●在事故发生后负责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负责交通和运输管理;

  ●控制旁观者进入事故现场和事故危险区域,负责事故可能危及的地区内的人员疏散和撤离,确定死亡人员姓名、身份,通知死者和伤员的家属。防止和处理事故现场可能发生的刑事案件。

  2)消防部门

  ●与事故发生生产经营单位消防人员密切配合,扑灭火灾;

  ●控制火灾、爆炸和毒物泄露事故的现场;

  ●为完成以上任务,消防人员应预先熟悉本辖区范围内的的重大危险源附近的易燃易爆危险物质、消防水源、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和设备的位置等的存放位置。

  3)卫生机构

  ●卫生机构中的医院、毒物中心、救护中心及其医务人员负责事故受伤人员抢救;

  ●卫生机构应熟悉在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以后的应急抢救程序、事故短期和长期对人们造成的危害;

  ●卫生机构应熟悉重大危险源存在的危险物质或对危险物质进行操作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情况、掌握抢救和治疗受到危险物质危害人员的方法;

  ●对特大事故的抢救,仅仅依靠医疗机关现有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往往还不够,所以,卫生机构应充分考虑和其他机关和部门的合作,共同做好事故救援工作。

  4)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向政府提供重大危险源的详细情况;

  ●检生产经营单位是否编制和准备了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告了地方政府,如果没有,应采取必要措施督促其完成;

  ●检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对特大事故发生后的所有可能紧急情况都制订了预先应对措施;

  ●检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模拟演习和演练;

  ●特大事故处理结束以后,决定需要妥善保护的现场部分,应就事故现场和受事故影响地区可否人员进入等问题,向生产经营单位和应急协调主任提出建议;

  ●评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性;

  ●事故调查的组织管理工作。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由于经验、理论水平的限制,完全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事故的现场的具体情况是不可能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模拟演练可以检验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完成以后,应保证让所有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的人员以及应急机构都知道。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习应和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起进行,根据演习中发现的问题,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检查、修订和完善,检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期间通讯系统是否能运作;

  (2)人员是否能安全撤离;

  (3)应急服务机构能否及时参与事故抢救;

  (4)能否有效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

  以上论述了地方政府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步骤,不难看出,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危险源普查,评估和控制为基础,以系统管理为手段,以减少事故危害后果为目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特大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应委托专业机构或组织本地专家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后,制定出切合实际情况并能在事故抢险中发挥作用的预案,切不可草草行事,悔之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