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业隐患的地域监控体系研究
[摘要]系统地分析7重大工业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研究了地域监控、预警、应急预案的体系设以及隐患监控的新技术应用基础;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中的工业危险源和隐患监控。笔者为:应该分为.过程安全监控和安全目标监控两个层次。
[关镶词]危险源隐患辨识监控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l引言
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得效率、效益的基础,既是保障经济发展;也是保障人权、稳定社会的必需。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主要落在管理体制的建立上。地方行政部门除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判定了不少地方标准和行政规定,并通过实践创造出一些好的管理办法,积累不少好经验,如:安全管理制度、年度安全大检查、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标准化建设等等。近年来,安全生产态势稳定,但不时还有险象环生,管理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提高本质安全度的投入方面还远未到位,技术原因引发的事故发生比率较高。从社会角度看,多数与管理标准以及监控体系建设落后有关,尤其面对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隐患监控不力问题相当突出。
技术原因引发事故,多数发生在生产型企业。其中发生于大型工矿企业的事故,尤其在高危行业,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群死群伤,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破坏环境、波及公众的后果会引起社会震动,必然造成社会影响。然而,技术原因引发事故理应属于可控范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设备、装置的本质安全度大大提高,这类事故的发生频度和强度是可以降低的,关键在于应该得到更好的技术投入和社会协同监控,尤其在行业行政主管撤消的市场经济新格局下,地方行政监督必然介入,地域监控基础自然形成。
2危险源与事故隐患
在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并重,必须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履行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保护社会资源的职责。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双重推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的社会意识空前增强,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多层次监控模式得到了广泛重视。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是同源事件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中存在的破坏性(在一定域值条件下)能量(物质)的多少。危险源的充要条件是:存在达到一定量的、可能失控的能量、有害物质。危险源有明显的静态特征,对应“固有危险度”。而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则增加了社会工程学(Socio—Engineering)的概念,所谓“行为干预”。简言之,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防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度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
现实中的危险源,实际上处于各自的受控状态或监控状态。由于不同的人为干预,即使是同一类的危险源,现实危险度会截然不同。最典型的例子是核电站,从危险源的角度讲,核反应堆是极其重大的危险源,但是由于管理严密,多重保护和预誓、反馈技术的有效控制,安全裕度很大,不一定形成重大隐患。
3隐患监控和监控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有效控制重大事故隐患是极为重要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事故隐患,包括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率和事故伤损规模两层含义。
针对不同危险源,有意识地进行防范性系统技术干预,使危险源处在安全域值范围内。从理论上讲,技术干预是一种监控。不同层面的监控,形式、内容不同,但目的相同,即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减轻事故发生的破坏性。隐患监控是一个宏观概念,其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安全监控(包括实时控制及预誓)层次,一个以现场技术、设备系统为明显特征的微观管理层次。其二是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减灾救援体系为主的宏观管理层次。
在微观管理层次,其监控方式更多是对生产人员、设备实施实时控制,并在控制参数越过各级安全域值州临界状态时进行预警。它具有明显的现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系统的构成,包括管理的实施都偏重于硬件和工程技术。从范围看,系统的管理主体存在于企业工程运行实体之中。
宏观管理层次,具有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是一种信息流系统。它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评估,属于间接监控,它具有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特点。宏观管理依托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偏重软件技术,同时还关注社会监督、反馈网络联系、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和对社会公众的劳动安全卫生宣传教育。上述两个层次既有比较明显的界限,又有良好的衔接。在数字信息时代,两个层次的衔接主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监控体系大致构成如图1所示。
4危险源和隐患的辨识
事故隐患分级管理是隐患监控的基础,对事故隐患评价必须定期进行。这是一个智能辨识过程,最基础的工作得从危险源分级做起。由于危险源涉及面很广,例如化工类企业,有危险品库区、罐区,压力容器、管道,危险生产场所,危险道口,放射源等等,必须先分类再分级。在工业发达国家,危险源分级已是一项程序化动态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企业从工程立项起,就考虑安全卫生问题,重大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常要进行项目的安全评估,包括物质系数按评价单元确定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和模拟事故影响范围。企业运行前还需履行危险源分类申报手续,建立危险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管理档案,包括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等。我国政府也已颁布法令:各建设项目(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为此还规定了严格的“三同时”审查程序。为了做到项目安全措施、安全技术装置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避免设计定型后再来修修补补,最近这几年开始大力推行建设项目(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实际上是为完善企业危险源管理和重大隐患监控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我国的隐患监控体系,老企业不可或缺,对其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改造的关键是获取企业安全卫生状态的基础数据,补建数据库。国有企业可通过普查危险源来补“课”。工作依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国家标准。技术上可用专家系统软件对危险源作评估分级以确认重大危险源。而外资、合资、独资等企业则更适以安全卫生评价的方式解决。危险源分级只是隐患排查、辨识、评价的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各种危险源分门别类地制定监控方案,进行防御性技术干预,并定期综合技术干预效果评价事故隐患,进行隐患分级,实施对隐患的分级管理;从而实现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有效监控。
5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救援系统
对事故隐患的分级管理及对重大事故隐患的监控,除避免事故发生外,还有一个目的:对突发事故顺利实施应急救援。其应急救援预案设置是一项既复杂又具体的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包括: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地域管理和紧急动员体制建设;大规模抢救医疗和护理、转移方面的技术研究。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的行为干预,强调一个“急”字,更需要高效的地域戒备体制,包括动用国家机器乃至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应急动员机制。总之,应急预案带有紧急反应和长期戒备的特点,其内容和目的包括:①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准备应急反应,减轻事故后果,限制事故严重度及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②事故应急预案主要由危险源管理部门建立、实施,包括事故现场人员的撤出路线和防护、救护、转移措施,现场人员应急措施、防护、救护设备使用程序,危险源应急措施、减缓技术说明,向应急救援机构报警的方法。②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救援设备检查、测试、维修计划和程序。④还包括针对不同的危险品编制应急医疗、处理资料。⑤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训练、培、考核。⑥应急预案演练、检查、修正、存档等。⑦事故应急预案还应包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动员、召集、指挥机制。
6安全生产管理与隐患监控体系
我国经济建设正朝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呈现了两大明显的进步。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运作机制上逐步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②知识经济倔起,引发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
迅速发展,打下了“数字监控”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连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一起,均在政府产业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和指挥下履行。改革以后,政企分开。企业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也独立承担职业危险的风险,以及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政府必须完善安全卫生监察的社会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的功能,企业必须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机制。当前,大中型国有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正在形成各具特点的程序模式,这种管理的程序模式可称之为职业安全卫生的
过程管理,其大致过程环节如图2所示。对企业来讲,安全卫生管理要从工程立项之初就开始考虑,并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安全卫生管理要推行程序化的动态管理模式,要在企业牢固树立长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理念和法制观念。
目前,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体系涵盖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业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法规等等,还包括我国承认的国际有关公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要以依法治理和经济管理为主的方式进行。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所提出的目标,政府的主要精力必须集中于职业安全卫生的监督责任,集中于依法行政,以及执行对职业安全卫生专业的非政府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资格认证和注册、注销工作。关于企业内部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只能由企业自己去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社会职能的调查、取证、监测、监察工作须由得到认证、注册的非政府第三方专门结构去完成。国家立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安全管理的前提,地方职能部门要有高效的依法监督手段,包括建立地域监控体系,充分运用地域电子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监控力度。虽然,有经营自主权的企业,在生产上不应受政府行政干预,而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面却应该接受政府行政执法的约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7结论
强化安全意识已成为工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和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化的隐患监控系统容于社会化的工业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之中,隐患的地域监控功能是实现全国隐患监控宏观管理的基础。从方法上讲,由危险源辨识进阶到隐患辨识,必须通过普查、评价、认证的方法完成分级评估,奠定隐患监控的实施基础。作为隐患监控的技术载体则越来越依托信息网络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丁O的步伐,关于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的辨识、评价、监控、预警、应急预案的理论、技术研究,必然加快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林泽炎.事故预防的行为干预技术及应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4).
2吴宗之.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与控制措施.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4).
3程映雪.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系统及其近期的发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7(6).
4王新泉、魏文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安全工程师论坛,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