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法行医与非法行医罪的概念
自1997年新刑法设立非法行医罪这一罪名后,使非法行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打击。多年来,由于江湖野医游医易被发现和识别,因而成为了打击非法行医的重点对象。然而,在医疗机构中那种“红帽子底下开黑店”式的非法行医现象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打击和制载。使正常的医疗管理秩序和就医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和威胁。
非法行医罪,属《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之一。
刑法336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从事医疗活动即为非法,非法行医的行为只要达到情节严重这一标准即可构成犯罪,不以造成危害后果为构成犯罪要件。危害后果是加重量刑的依据。本罪是行为犯、后果加重犯。
本罪特征
客体方面侵害了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管理秩序和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客观方面表现为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
主体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即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间接故意
非法行医罪条文中使用了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即“非法行医”和“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必须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非法行医罪。
那么什么是非法行医?非法行医中的法指的是什么呢?
根据本罪侵害的客体方面,本罪侵害的是医疗卫生的管理秩序,那么,非法行医中的“法”自然是指涉及管理界定医疗机构及医生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
1999年卫生部在关于切实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实施《执业医师法》与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紧密结合。清理整顿医疗机构和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由此可知,合法的行医行为必须是完全符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只要行为人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了其没有法定执业资格或许可的医疗行为即是非法行为,自然属于非法行医。
简言之,非法行医就是违反医疗法律法规之许可从事的一种医疗违法行为。
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意义下,除江湖游医外,医疗机构及个人均可成为非法行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是医疗机构不能作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定罪,定罪的主体是实施了该行为的“人”。有些人至所以认为只有江湖游医才能构成非法行医,就是不完全了解卫生法律法规而作出的主观臆断。
理解了非法行医这一概念后,我们便可对非法行医罪这一概念进行剖析。
刑法与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作用
从《刑法》336条的属性及条文内容来看,本罪名是受刑法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来共同调整的一个罪名。不了解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就无法理解刑法336条中的概念。
《刑法》解决的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主体在非法行医达到什么程度的情况下构成犯罪的问题,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医生执业资格”。而决定“医生执业资格”的只能是医疗卫生管理法律和法规。
那么,什么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呢?
对于这一概念,有的人把“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个概念和“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人”混为一谈,也就是把“不是医生的人”和“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根本不同的概念等同了起来。是曲解了并小化了刑法条文中“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概念的含义。刑法中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定义,它宽泛但不失严谨地涵盖了所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许可条件而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人。
因此,要理解“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必须知道,什么是“医生执业资格”。
“医生”是一个职业称谓,就如对从事律师,记者,电工等人员的称谓;“执业”是指实施某种专业或业务活动;“资格”则是从事某种活动所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