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论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有关问题及对策

  公证是由公证员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一种国家证明行为。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是指公正机关依照国家赋予的权力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对于追偿债款、物品的文书进行审查,认为事实清楚,双方没有争议并经当事人申请,依法制作的证明该项文书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

  对公证债权文书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使追偿债款、物品的文书不必经过诉讼程序直接具有强制执行力,是大陆法系国家立法的成功经验,是国家强制力在公证活动中的特殊体现。它程序简便、快捷高效,对于充分发挥公证职能,规范民事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法律秩序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公证债权文书在目前实践中的强制执行现状却令人担忧,大量公证债权文书得不到执行,严重影响了这一司法制度的健康发展,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解决,这一制度将形同虚设。本文拟就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一、影响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的内在原因

  (一)公证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我国公证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训练,无论是法律知识面还是法律技术操作水平都跟不上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有的公证人对新的法律制度不甚了解,完全凭经验办证,对涉及到实体法律较多的复杂案例很难全面把握。而强制执行的债权文书公证,要求公证人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民商法知识,准确把握其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此类公证的条件、范围、效力、签发执行证书中法律适用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否则就可能发生错证,其结果或者是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进而公证机关还可能要承担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公证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公证质量的保证。对此,司法部已发出通知,在公证改制中,将从取得司法资格的人员中吸纳人才充实公证员队伍,全面提高公证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国家立法和市场经济降大任于公证的需要。

  (二)公证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问题

  公证人作为“法律人”之一,同样需要具有相当的职业道德,每一个公证人都应该敬业爱岗,认识到自己崇高的职业是在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权力必须正当地行使以保护权利,如错误或不当地行使则可能会侵害权利。公证人员一时的草率马虎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甚至难以弥补的损害,给国家法治和社会秩序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公证一旦失信,社会将无诚信可言。实践中个别公证书打印、校对不严出现关键的字词、日期与事实相矛盾,影响公证书的严肃性,甚至就此引发诉讼。对此,司法部已转发中国公证员协会《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对公证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目标是要把公证建设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群众负责的让社会和群众信得过的高尚行业。

  (三)公证文书自身的问题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有两类:一是经过公证的债权文书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由当事人申请执行的证书;二是未经公证,但符合《联合通知》第二条的规定,已逾履行期限,未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文书的公证书。

  在出具这两类公证文书时须注意审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查该公证债权文书是否符合《联合通知》第一、二条规定的条件和范围,重点是债务人放弃诉讼的明示的意思表示,不能默示推定。二是审查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定期间,以《民法通则》有关规定为依据。三是审查原公证书是否有强制执行的约定,债权是否合法,已经履行的情况,执行的标的(金钱数额、特定物品),担保是否合法,是否超过担保的时效等。四是申请人、被执行人的资格及相关事实材料等。

  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的证词问题,实践中存在不太规范的问题,尤其是大宗办证。有些地方的公证员协会对公证规范作了统一示范,吉林省公证员协会主编的《公证员办证规范》中的参考格式就比较好,我认为可作为示范,在公证实务中参照适用。

  (四)公证卷宗质量问题

  办证质量是公证的生命,公证卷宗集中反映了公证质量,强制执行公证更要求公证卷宗的完整无误,《联合通知》第八条规定了法院在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中有调阅公证卷宗的权力。

  公证卷宗中的材料是公证执行证书的依据,反映出公证案件的全貌,其中申请表是启动公证程序的前提,必须有当事人亲自签名或印鉴;当事人身份证明、被证债权文书、谈话笔录必须全面充分地反映事实;签发、审批是必经程序(主办公证员制除外);送达回证证明送达情况及日期,是当事人行使执行申请权的时间起算点。这些材料应当齐全无误,由当事人对其内容予以确认并签名、捺指印。完整的公证卷宗为人民法院提供充足的依据,从而使公证债权文书得到顺利执行。但有的公证员在这方面不是太在意,有的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或必经的程序,如果因此造成该债权文书不能执行,则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影响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的外在原因

  (一)立法滞后的问题

  我国公证立法严重滞后,一部暂行条例“暂行”了20年还在暂行着,造成民商实体立法几乎对公证视而不见,法定公证条款少得可怜,这在实行成文法的国家是绝无仅有的,目前我国公证部门仍把拓展证源作为主要业务,为取得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公证人员四处“找米下锅”,使一些部门对公证出现了偏见,人们的公证意识不强,对公证引不起重视。公证行业地位不确定、公证效力弱、公信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都不能说与此无关。

  (二)法院部分执行人员对公证认识模糊

  法院部分人员对公证债权文书的性质、效力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有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司法文书,忽视或轻视强制执行公证文书,甚至认为法院裁判文书效力高于公证文书,诉讼才是解决债权债务的正当途径,因而出现动辄找理由不予执行,使当事人被迫走上诉讼之路。难怪有的当事人抱怨说:“公证是只管收钱不管事。”公证信誉难以树立。

  (三)法院对公证债权文书审查范围过宽问题

  法院依法受理公证文书执行申请后,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的方式,有人认为应为实质性审查,即对公证事项作立体的全面审查,不仅审查合法性,还审查其真实性,一旦有某一项不符合合法性或真实性,即裁定不予执行。另一种观点是法院对公证债权文书只作形式审查,即只审查公证债权文书形式是否符合条件,如果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执行的事实、执行标的、执行期限等真实且形式完备,即应予以执行。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人民法院对公证债权文书审查应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为原则。即只要公证债权文书形式完整,实体上没有明显违法情形,法院就应依法执行。其理由:一是法院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时,一般以形式审查为主,对实质性问题只审查该文书是否有“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或法律依据等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否则一般都给予执行。公证是国家赋予公证机构行使国家证明权的一种公权力,法院的执行权也是国家赋予法院的公权力,是权力分工的不同,法院的审查不能包揽公证的业务范围;二是法院对公证债权文书作全面实质上审查实际是重复了公证的工作,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三是《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实行“过错”归责原则,只要法院在执行中没有过错,即通过形式审查和必要的实质性审查,没有发现不应执行的情形,对执行的后果,法院没有责任;四是利于加大公证人员和公证机构的责任感,促使其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公证质量;五是根据《民事诉讼法》执行阻却的有关规定,案外人或当事人仍有救济途径,以避免错误执行。因此,公证债权文书不能因法院对其审查范围的无限性而被动辄打入“冷宫”不予执行。

  三、当事人的原因造成公证债权文书难以执行的情形

  (一)当事人不按期申请执行,造成超过时效

  前面已述,当事人向公证机关申请执行证书或要求办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书,该债权必须未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定期间,对申领了执行证书或申办了强制执行公证书的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间,法律未作具体规定,笔者认为,公证机关在签发执行证书或出具此类公证书时,应将债权人申请执行的期限列明,根据《联合通知》第六条规定,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申请执行人是公民的不得超过一年,法人组织的不得超过180天,但可短于此期间,以使债权的保护更加高效快捷。申请期限从公证债权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公证债权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第一次履行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如第一期迟延履行的,其后履行期间均视为到期,可全部申请执行。当事人如超过公证执行证书规定的期间,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则视为自动放弃此项权利。(章俊:《对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若干问题的探讨》)

  (二)当事人的变更情况引起的执行问题

  1、执行证书申请人:有权申请执行证书的债权人死亡或者法人组织解散,能否发生申请权的转移而由死者的继承人、权利承受人或者继续承受法人组织权利义务的新法人组织申请执行证书呢?法律及司法解释未作规定,实践中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公证处明确拒绝签发执行证书,有的公证处签发的执行证书中的申请人只列举部分权利承受人,较为混乱。笔者认为,根据法理和其它法律规定,即除了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为内容的债权文书以外,公证机关在查明权利承受人的前提下,可以为其签发执行证书,但权利承受人的查明必须慎重对待,严格依照继承法、民商法的规定办理。

  关于执行证书申请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不申请执行证书时,申请人的债权人能否根据《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代位行使执行证书的申请权呢?笔者认为,强制执行公证是一种非讼法律事务,当事人都是特定的,而《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代位权则是代位行使诉讼权利,公证债权文书的强制执行不适用该代位权的规定,不能任意扩大范围。其代位权可以在债权人申办了执行证书后而怠于申请法院执行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请求行使代位权。

  2、被执行人在申请人申办执行证书时已死亡或解散,执行证书中被执行人能否被列为其继承人或权利承受者呢?法律也未规定,笔者认为,根据法理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公证机关不能签发执行证书,而应由当事人诉诸法院通过诉讼解决。因为这一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死者遗产范围及继承人继承遗产的情况等,不能简单地出具执行证书责令其权利承受人履行义务。如果当事人申办了执行证书后,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法人组织解散的,法院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变更被执行人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观点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否定态度。肯定观点的理由是,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的债权文书与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都具有同等的强制执行效力。如我国台湾《公证法》第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公证债权文书执行金钱给付时可以变更被执行人的继受人或者其继受人占有被执行标的物的第三人为被执行人。(章俊:《对公证债权文书若干问题探讨》)笔者同意此观点,但认为,应由法院执行过程中直接裁定变更,而不宜由公证机关给予已经签发的执行证书变更被执行人。

  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证书的当事人必须准确,如果列错,势必导致执行证书的难以执行,遇到上述两种情况,公证机关在签发执行证书前,在依法慎重考虑的同时,最好先和法院有关人员沟通情况,统一认识,以最佳途径解决,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总之,造成公证债权文书难以执行的现状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正常的法律问题,有些则是不正常的因素造成的,为使这一司法制度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公证机关和人民法院应该密切联系,互相沟通,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最终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