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互联网金融犯罪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在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犯罪风险。

  洗钱犯罪风险。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洗钱和转移赃款,或是实施一系列复杂的往来交易与资金转移,以混淆资金来源,规避反洗钱监管。互联网货币也成为洗钱的新途径。如有的案件中,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欺诈等方式,利用网络盗取受害人银行账号密码,从而盗走账户资金,再通过网游平台将钱“洗白”,形成了一条集木马植入、盗窃资金、销赃洗钱为一体的黑色产业链。此外,由于P2P网贷平台对出借人的资金来源核查难度较大,容易脱离监管视线,极易成为不法分子又一隐秘、安全、快捷的洗钱通道。

  银行卡犯罪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借助钓鱼网站或植入木马,来盗取客户在支付环节中输入的个人信息,再从卡中划转资金。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信用卡额度充入支付账户后提现,或是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资金非法转移套现。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和银行卡在电子商务平台开店,再使用自己控制的信用卡在该店购买“商品”,达到套取现金、逃避监管等不法目的。

  非法集资犯罪风险。随着P2P网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P2P平台大力发展营销队伍,提供理财产品等“线下服务”,业务性质逐渐由原本的资金供需撮合,“变形”为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特别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一些平台还对投资人承诺保障本金甚至保障收益。P2P网贷平台的这些“变形”模式与非法集资十分相似,存在一定的犯罪风险隐患。

  非法证券犯罪风险。2012年,从事电视节目运营的某传媒公司推出“众筹模式”,在电商平台出售原始股募集资金,融资近400万元。2013年5月,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明确将利用淘宝网、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向公众转让股权、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行为定性为一种新型的非法证券活动。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发展,类似打“擦边球”的情况还会发生,引发经济犯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