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立法评析
我国法律有关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借鉴了英美法系的立法理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大陆法系补偿式损害赔偿原则有较大突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立法在法律间的协调性、立法的稳定性和国内法的国际适用等方面考虑欠周到。
1、法律之间协调性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额为“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额为“消费者可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这几部法律对惩罚性赔偿金规定的计算基数和计算倍数差距较大,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差。
2、立法受立法时社会情势影响大
在《食品安全法》立法过程中,国内出现了“三鹿奶粉事件”。由于此事件影响极其恶劣,国内民意对因食品造成的人体伤害一致要求“从重从快从严”打击,导致立法者总是想把这个责任搞的重一点,连带责任多搞一点。作为政治领导人做决策的时候也是毫无疑问的要贯彻民意,于是《食品安全法》中有关惩罚性赔偿规定的数额就比较高。立法受立法时社会情势影响大,立法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3、赔偿数额的确定不合理
惩罚性赔偿的重要功能就是制裁侵权人和遏制不法行为,这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即侵权行为受害人,而要让实际损害较小、所付价款较少的受害人主动起诉,就需要规定惩罚性赔偿的最低限额,以保证起诉人能收回起诉带来的成本。同时,上述法律大多将受害人已支付的价款作为计算基数,难以体现受害人实际损害与惩罚性赔偿之间的比例关系。因为实际损害与支付的价款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实际损害可能远大于支付的价款。
4、较少考虑国内法的国际适用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法在适用于国内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的同时,也要适用于国外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如果我国规定一个远低于国际通行标准的惩罚性赔偿金额,就使我国成为这方面的“洼地”,不利于对购买进口产品的国内消费者的保护。这可能使国外生产者歧视性对待我国消费者,比如微软补丁事件和本田汽车召回事件。我国当前有关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就是上述情形,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数额很高,我国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数额较低,导致国外生产者在对待美日欧消费者时非常谨慎,服务周到,对我国消费者爱理不理,态度蛮横。
现行法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及缺憾
1、现行法的规定
我国的《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都对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做出了规定,但其赔偿范围仅限于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虽然修订后的《产品质量法》第44条的规定扩大了缺陷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如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产品责任实行的仍然是补偿性赔偿的原则。
2、现行法关于产品责任规定的缺憾
现行法的这种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受害人和法院将会遇到损害种类和损害数额不易确定以及操作困难等问题。诉讼耗时耗力,成本高昂,面对大型的企业公司,个人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即使胜诉,按目前法律赔偿的数额,也远远补偿不了受害者的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失。对于经营者来说,由于违法成本要大大低于其所得收益,造成了其漠视消费者的利益的后果。法律也不能对经营者生产质量低劣产品和危险产品构成威慑,达不到遏制的目的。特别是目前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期,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猖獗,补偿性赔偿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正义的追求,迫切引进新的制度。
我国目前只有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中确认了惩罚性赔偿。该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是我国首次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但是很明显该条适用范围较窄,仅适用欺诈,而且赔偿额度是一倍,惩罚功能有限。
笔者认为,要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遏止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应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作法,在产品责任中增设惩罚性赔偿。
消费维权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
惩罚性赔偿条款的进步和不足
产品责任法和侵权责任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