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产过程
电能是二次能源。它是生产、生活、国防、科研、通讯、娱乐等各种领域应用广泛、使用方便的能源。
电力生产的任务是把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核能、风力、地热等转换成电能,并输送、分配、销售给用户。
由于交流电无法储存,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产、供、销是同时完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的各个环节必须安全可靠。一旦有一个环节发生故障,不但给自身造成损失,还会影响到用户的安全经济生产。因此,电力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
电力生产耗用一次能源量是很大的,一座100万KW燃煤发电厂日耗原煤量约11000-13000T。在生产过程中,电厂自身需用电量,火电厂的厂用电率为7%-9%。水电厂的厂用电率为0.3%左右。在供电过程中。输配电设备的线损率为8%左右,管理不善的系统还要高得多。因此,提高发、供电设备的效率,节约厂用电,降低线损率,是提高电力生产经济效益的三条主要途径。此外,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合理安排经济效益不同的电厂带不同性质的负荷以及按最佳潮流分布法进行电力系统调度是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效益、降低线损的有效手段。
火力发电是火力发电厂把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火力发电设备转化为电能的生产过程。因燃煤电厂的设备、系统复杂,所以以燃煤电厂就火力发电的生产过程作一简单介绍。燃煤发电厂由煤场及卸煤和输煤设备、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汽轮发电机及配电设备和化学水处理设备构成。煤由列车或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运来后,卸煤设备把它卸到煤场而储存备用。在生产中,煤由输煤设备从煤场输入锅炉的炉前煤斗存放,经给煤机送入磨煤机磨成煤粉,以利于燃烧。与煤同时进入磨煤机的热空气起干燥、输送煤粉的作用。煤粉与空气混合同时进入锅炉,迅速燃烧,同时放出热量,把锅炉中的水加热成过热蒸汽。含有热能的高温、高压蒸汽被送入汽轮机,释放能量推动汽轮机旋转,把蒸汽的热能转换成汽轮机旋转的机械能。汽轮机拖动与它相连的发电机同步旋转,发电机在旋转中把输入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水力发电是将自然界的水所蕴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生产过程。水能量的大小与其流量的大小和落下高度(称为落差)有着直接的关系,水的流量和落差越大,则水蕴藏的能量越大,即水能量与水流量和落差成正比。水电厂主要由水工建筑物、水轮发电机和输配电设备等部分组成。水电厂水工建筑物主要用来集中水的落差,使其具备发电条件,并保证水电厂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水轮发电机组将水能转换成电能是水电厂的核心部分。输配电设备将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升压后送入电力系统。水力发电过程是通过建拦河坝、水库将水集中,发提高落差,然后将具有大能量的水通过压力水管引至水轮机,冲动水轮机转动,将水能转化成水轮机的旋转机械能。水轮机带动与其相联的发电机发出电能。经升压后送入高压电力系统。在水轮机中做功后的水通过尾水管排至河流的下游或下游水库。
除火力发电外,其能源如核能、地热能、风力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也可以通过能量转换变为电能。目前,可以大规模发电的有核能电站、地热电站,其他能源都有小规模或小规模试验性的发电装置。核能发展较快,许多国家在兴建核电站,我国也有两座投产的核电站。其他能源发电装置的容量尚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从70年代起,我国兴建了一批地热电站,其中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电站规模最大,达2.5万KW,已于1992年建成发电。在浙江的江厦潮汐电站容量为3200KW,居世界第三位。
由于环境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发电厂特别是大型火电厂一般建在远离城镇和工业中心的地区。水电站则必须建在江河、湖泊附近的偏僻山区。因此,发电厂与电力负荷中心相距甚远。发电厂发电机出线电压较低,直接送到远离电厂的城区、工业区很不经济,需经变压器升压后,用交流或直流输电线路作为传输电力的通道,将合格的电力送给用户使用。电力输送方式是通过电力网络进行的。发电厂与用户之间通过输电线路,以不同的电压等级连成电力系统,以较高等级电压(如500KV、220KV)远距离输送电力。另外,由于受地形、地物限制以及满足安全和环保等要求,特别是城市、发电厂或变电所出线拥挤的地区,以电缆线路输送电力。把大功率、高电压的电力输送到不同距离的地区,都必须经降压变电所,把高电压降低到一定电压,再经过配电网络,直接或再降低后送至用户。配电网络的特点是深入城市中心和居民密集区,功率和距离一般都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