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台县“粮仓黑洞”案采访调查
“天下粮仓,天下人共享”。凤台“粮仓黑洞”立即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深挖“粮食硕鼠”呼声迭起。12月7日,记者就此事赶赴凤台进行调查采访。
虚报,以水灾的名义
国有粮仓,承担着国家定购粮的收购和保管任务。因上牵国家安危,下连百姓利益,粮食部门素有粮食“保护神”之称。然而,居然有“保护神”打起了粮食的歪主意。
凤台县紧邻淮河,今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的痕迹现已荡然无存,但全县粮食系统要重新盘点核实“灾情”,以给公众和上级部门一个真实的交代。
凤台县钱庙粮油公司,经理曹新淮当初上报的受潮粮数额是490万公斤,经有关部门核实数额应该为410万公斤。曹新淮说出现80万公斤差值,完全是因为全体工作人员奋力抢救出来的。“要不,损失还会更大!”
为了证明水灾的严重性,曹新淮特地给记者放了一盘当时的录像,画面里确实有洪水进库的场景,其中还有不少身着短裤的曹新淮奋力抢救粮食的镜头。片中,有他对着镜头的现场解说“……7月8日夜下了暴雨,水很大,至少造成280万公斤粮食受损……”
曹说,当时录像还是有人提醒的他,怕日后没有了“受灾证据”特意留了一手。没想到现在真的派上了用场。
在钱庙粮油公司的号粮仓,曹新淮引领着记者查看了“灾情”,库内空荡荡的,地上有些零星的发霉变质的麦粒。曹新淮指着墙上的一片污迹让记者看,说,这是洪水期间仓库漏雨漏的。
“这里的粮食都卖了。因为我们粮仓设施简陋,加上熏蒸不彻底,当时受潮粮食又无法晒晾,为了把水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只能把粮食卖掉。”曹新淮认为当时采取果断措施是有道理的,甚至对自己的“英明决策”而颇感得意。
当初开始大规模卖粮,钱庙粮油公司没有和粮食放贷方——凤台县农业发展银行打招呼,并把售粮款私自存到了别的储蓄所。一下子,钱庙粮油公司从“一穷二白”变成“腰缠万贯”。按照有关规定,粮油公司卖粮应该征得农发行的许可,并得及时将售粮款“回笼”给农发行。但曹没有舍得这么做。
在凤台,像钱庙这样的粮站有20家,其中钱庙是受灾较重的,绝大多数粮站没有受到多少洪水侵害。但据了解,每个粮站都以水灾的名义虚报了“灾情”,一时间,虚报受灾粮在凤台成了公开的秘密。
随着胃口的不断增大,虚报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当时大家公认的论调是“谁不报谁就是傻子。不报白不报,谁不报(受灾粮)谁吃亏。”最后全县受潮、受淹粮食总数加起来达7086.2万公斤,捏造数额之大令人震惊。而事后经当地财政、农发行和粮食部门核准是4289万公斤,“水分”占了四成。
当地一个粮站的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正常的经营行为”,他给记者打个比方,就像菜市场上买菜还价,卖的总要说高点买的总是给低点。“报灾”的道理也一样。
草率而夸大的评估
除了受潮、受淹粮食总数为7086.2万公斤,凤台县粮食部门虚造的《2003年度受灾粮食价格认定表》上还显示,发热、发芽粮食总数为8427吨,霉变无价值的粮食总数为7862吨,三项合计多达87151吨,约1.74亿斤。
自今年10月,安徽省各级农业发展银行开始对粮食部门的收购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准备逐步收回贷款,但银行的工作人员却遇到了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的尴尬局面。“要钱没钱”的解释还比较合乎情理,因为贷款收购了农民的粮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粮没粮”,凤台县粮食局解释,今年水灾严重,库存粮食质量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且有物价部门的评估认定。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这份评估认定,只是由县粮食局请县物价局到三四家粮站“抽查一下”,未经什么正规的程序,评估报告结果就出来了:受潮、受淹粮食价格为1.2-1.5角/斤,发热、发芽粮食价格为1.1-1.4角/斤,霉变无价值粮食价格评估价自然为0.0角/斤。评估结果让粮食局很满意。
这批被评估的粮食可以和陈化粮作个比较。陈化粮是存放已久不宜食用、主要作为饲料和酿造等工业用途的粮食,国家严禁陈化粮进入口粮市场,目前陈化粮的市场拍卖价均在0.3角/斤以上。凤台县这批被评估的粮食价格评定为0.15元以下,甚至部分毫无价值,那就意味着这批粮食连饲料和工业用途的作用也快没了,“粪土”不如。
记者算了一笔账,这1.74亿斤粮食如果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格6角/斤的好粮食折算,总价值为1亿元之多,但评估后的总价值仅为0.2亿元,账面上看总价值损失80%。
凤台有老百姓称物价局这是在“助纣为虐”。在记者采访期间,当地省市各级物价部门已派员前往凤台调查,据悉,凤台县物价局已有相关责任人被责令写检查。
是补窟窿,还是抵赖
作为凤台县粮食局的一把手,孙长平局长这阵子可说是忙得焦头烂额。不是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找他谈话,就是省、市粮食局的领导找他谈话,后来连国家粮食局的官员也来了。用孙长平自己的话说是“搞得我们压力够大的”。
孙长平真正感到“问题严重了”是在12月3日中午,那天他正在合肥开全省粮食局产业化会议,此间有一朋友打电话给他说“凤台粮食局被曝光了”,当时他的脑袋一下子就大了,他知道肯定是“销粮款的问题”。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又没有好的办法规避。”孙长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似乎有满肚子的委屈和无奈。他说对媒体他“有话要说”,他要为凤台粮食系统的职工辩护。孙长平坦承,今夏水灾全县各粮站受灾粮食数额确实没有上报评估的那么多,就算包含粮站固定资产的损失和7月20日龙卷风带来的损失也没有那么多。至于为什么报多而没有报少,孙长平也认为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经营心理”,毕竟最后的数据还得权威部门说了算。
今年3月,凤台县粮食系统体制改革减员分流1600人,需补偿金2000多万元。这笔巨额资金绝大部分都得靠粮食企业自行解决,钱从哪里来?现实的办法是只有从售粮款里出了。按照农发行的要求,库存粮食一定要顺价销售,也就是说要等到粮食市场价高于购进价再出售,但粮食局等不及了。
直到今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凤台粮食企业才开始“盈利”,各粮站加大了售粮的力度,来垫补人事改革造成的账面“窟窿”。对于为什么没有把多余资金直接回笼给农发行,孙长平的解释是“担心秋季收粮,银行不给放贷了”。因为粮食局知道自己“理亏”。
记者在凤台一所粮站了解到,这家粮站职工已由原来的114人减员到17人,这些被裁掉的员工的补偿金,除了政府补贴的40万,还差133万的“大窟窿”。可到后来,该粮站不仅在银行有了自己的大笔存款,经理还开上了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
可在孙长平看来,种种违规都是出于能让粮食企业正常运营的需要。他给记者列举了一大堆理由。“现在我们遇到最大难处,就是(粮食部门的)‘三老问题’,老人、老粮、老挂账,这些遗留问题我们都没钱解决,没有能力解决,一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粮食局是在给自己赖账找理由。”当地农发行的一位负责人感叹,挪用售粮款只能是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国家用于保护农民利益的粮食收购专项资金,最后维护不下去了,坑的只能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如此追究与回笼
其实类似的粮食问题在安徽并非凤台独有。当地粮食系统的一位职工把凤台这次出事归结为“倒霉”。
2003年以前,国家实行保护价敞开向农民收购粮食,并责成粮食部门具体实施。为保证此项民心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规定各地粮食部门的收购款可由当地农业发展银行先行贷款支持。位于淮河岸边的凤台县是农业大县,该县粮食部门从当地农业发展银行取得的贷款数额多达数亿元。
今年11月份,安徽省农业发展银行、审计、监察等单位联合调查组对凤台粮食系统检查后发现,粮食系统私设“小金库”,将大量资金存入当地的农业银行或农业信用社等机构,变成为小集体利益。遂紧急下发《关于凤台县粮食购销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情况的通报》。
接到通报后,凤台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今年紧急专题会议,并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查处粮食购销企业违规问题调查组,县政府及县调查组成员实行每天一碰头,两天一调度,及时通报整改进度和资金回笼情况。清查过程中,各粮食购销企业法人代表和主管会计,全天住在单位,不经县里批准,一律不得外出,确保调查组随叫随到。自觉接受农发行的监督。与此同时,县政府、农发行和粮食等部门分别成立联合调查组,从10月30日开始对凤台粮食购销企业违规问题进行彻底调查。11月6日,淮南市粮食局向全市粮食系统发出《关于对凤台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挤占截留销粮款问题的通报》,对凤台县粮食局给予通报批评,要求其他单位“引以为戒”。
在凤台,记者了解到,农发行将粮食企业所有的被转移资金一律收回,全县信用社特别是乡镇信用社一度资金高度短缺,几乎“破产”。
从政府来讲,凤台县这次治理“粮仓黑洞”的动作够大的。不过有人提醒记者说,凤台一贯擅长“化被动为主动”。凤台县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已回收资金9006万元,占清收任务的87.3%。也就是说,全县拖欠的1.08亿售粮款,已有9006万元“回笼”。
而记者从凤台县粮食局了解到,回笼的资金大部分是“拆东墙补西墙”,其中不仅包括数百万的上岗职工的风险金,还有从别的商业银行贷的高息款。对于一些实在没有能力回笼兑现的粮食企业,只能采取变现资产和资产抵押的下策。提及此,凤台县政府一位官员不无神气地说,他到省农发行汇报工作时,还得到了表扬“没想到凤台由后进变先进了”。
透过这些现象,其实不难梳理出这样一些脉络:不出事,相安无事;一出事,抓紧突击。如此,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