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支出不宜超年收入15%
3日,读者老王给本报打来电话,称两年前存款时被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忽悠,错将保险产品当作理财产品来投资,“已连续交了两年共计2万元的保费,但因为5年期限未到提前退保,只拿回1.4万元。”
买了保险以后啥时退保才划算?每年到底该花多少钱买保险才合理?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合理购买人身保险产品的公告”,对市民在购买保险时可能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消费提示。
保费支出不宜超年收入15%
保监会提示广大消费者,要了解人身保险产品的基本知识,客观分析自身的保险需求,超过犹豫期后要慎重考虑退保。不同的保险产品,其风险保障、储蓄或投资功能侧重不同。尽管部分寿险产品偏重投资,但本质上属于保险产品,不宜将其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能仅将其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另外,保险费的支出应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一般在年收入的5%~15%为宜。对于符合需求购买的保险产品,建议通过保单抵押贷款等方式缓解对资金的一时之需,避免退保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吉林分公司首席理财规划师张勇表示,保监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比例,主要是基于家庭整体的理财规划角度,“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般而言,家庭的理财规划应是全方面的,包括风险备用金的储备,子女教育费用、老年人养老金的储备等。最重要的是资产配制,就像一场足球赛,要有前锋、中锋、后卫、守门员。比如,10年不用的钱可买股票、基金这样的“前锋”;而养老、子女教育这块,可购买分红型万能险作为“中锋”;短期需要用的钱是“后卫”;保险保障则是“守门员”。守门员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有一个就足够了,多了或者没有都不合适。一般而言,提供保险保障的寿险产品,投入家庭年收入的10%就足够了,通常建议的比例是7%,保监会建议的15%以内是比较宽泛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客户购买银行保险产品的额度不要超过总金融资产的30%,一定比例参与是可以的,但绝不要太大量,买的过多一方面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不是组合投资,还可能错过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浦发银行长春分行西安大路支行副行长刘禹也认为,大额度参与银行保险产品一定要谨慎。
保险产品因人而异
“年初以来,已陆续接到10余起关于“储蓄变保险”的消费投诉。”据长春市消协副秘书长钟萍介绍,除了消费者自己不注意了解保险详情外,被销售人员误导,把人身保险当成理财产品来投资,是很多消费者步入投保误区的主要原因。
“保险合同是需要客户签字确认的,而很多客户仅听信口头介绍,或者只是片面地关注保险产品的收益,所以很容易步入误区。“很多人以为“银行保险产品”是存款,是以理财增值为目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刘禹称,据他了解,过去5年做过银行保险产品的客户,到期之后几乎没有客户还要继续参与此类产品了,什么原因?一方面是目标客户不对,产品卖错人了;另一方面是误导,当时夸大其词,没有达到客户预期。
刘禹特别提醒消费者:银行保险产品不是“储蓄”,不能随便支取,此类产品是有保值增值的功能,但保值的前提是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没到时间如果提前终止,甚至要损失本金。另外,很多营销人员向客户介绍此类产品会获得多么高的收益,也是不客观的,银行保险产品不是投资型产品,所以不可能是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应该当作长期存款的替代品,同时具备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