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医生时间紧张,专家建议多地行医勿绝对化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引导更多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在刚刚发布的本市医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大医院优秀医师应到社区等基层医院服务被明确写入。
大医院专家下社区,能够改变多年来人才、设备向大医院倾斜的“流向”问题,改善医院间资源不均的现象,无疑是医改中最受百姓欢迎的一大亮点。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实现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大医院的专家还是普通医生,抽不出时间成了多点执业最大的难题。此外,基层医院缺乏检查设备最让神经科等专科医生担心,而医疗事故责任归属问题,则是院长最关心的问题。
实地探访
脊柱外科医生的一天·门诊
看完上午号已是12时34分
4月22日早8时,记者来到以骨科闻名的积水潭医院。在脊柱外科门诊,记者随机走进了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某的诊室。这天恰巧是刘某主任出专家门诊的日子,虽然刚刚开诊两分钟,但诊室内外已经站满了病人和家属。
“你多少号啊,没到呢别往里挤了。”记者侧着身子刚想挤进诊室,身旁立刻有人搭了话儿。
“我不是来看病的,也不找刘大夫加号,您别急。”记者边解释边挤进诊室。趁刘某主任刚刚为一位病人检查完洗手的工夫,记者说明了来意,在征得刘某主任及患者的同意后陪着他一起“看”起了病。
“你这个可能需要手术”,“这次看着没什么大问题了,下个月再来复查一次吧”,问病史、记录病历、查体、开化验单、检查单,如果有需要住院的,还要开住院证。刘某有条不紊地接待着他的病人,平均每七八分钟一个人。
“刘大夫,您能给加个号吗?我们是从郊区来的,4点多就出门了,还是没挂上您的号。”就在刘某给一位颈椎病患者检查时,一名40来岁的男子挤过来小声问。
“什么病?”刘某主任问。
“腰椎间盘突出。”这名男子答道。
在为颈椎病患者检查完毕后,刘某主任为他写了一张有自己名字的挂号条,让他到挂号处去加号。
病人一个一个地进来,又一个一个地离开,诊室外不断有人挤进来要求加号,此时已经快11点了。“实在加不了了,要不下午号就耽误了。”刘某开始婉拒加号者。此时,桌上的电脑显示,还有13位患者正等待看病。
“12点钟能看完吗?”记者问。刘某笑着摇了摇头。
中午12时34分,最后一个上午号看完,再过不到半小时,下午的工作又将开始。
脊柱外科医生的一天·手术
脊椎上动刀手术一天做4台
离开脊柱外科门诊,记者来到刘某主任工作的病房,查看近期的手术工作记录。
4月19日,周一,在这一天的记录中,刘某一共做了4台手术。脊柱外科的手术都是在脊椎上动刀子的大手术,怎么可能一个人一天做4台手术?在科室医生、护士的描述中,刘某的4月19日被清晰还原。
早晨7点50分,刘某出现在病房中。8点钟是白班夜班医生的交接班时间,需要查房交接每一位病人的情况,作为科室副主任,刘某必须参加。
8点40分,查过房,向下面的医生交待一下工作,刘某赶到了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将在9点准时开始。这是一个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的腰椎发生滑脱,需要在背部开刀把“脱岗”的腰椎送回原位并固定。这是一台大手术,刘某亲自上台主刀,一切顺利,11时40分,患者的腰椎被固定住。
把剩下的缝合等“小事”交给手术台上的助手,刘某走出了这个手术室。见主任出来了,手术室护士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盒饭端到了休息室。脱下手术衣,刘某匆匆把一盒饭扒拉进嘴里,走进准备室洗手、换手术服,为第二台手术进行术前准备。
12时30分,第二台手术开始,这是一台颈椎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依然是刘某主任亲自操刀。下午两点,手术进行到了置换环节,新的椎间盘已经放入了患者的体内。此时,隔壁的一台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手术,正悄然进入到麻醉环节。
看看新的椎间盘已安放妥当,刘某又把下面的缝合工作转给了助手,奔向那名椎管狭窄病人的手术台。在这里,刘某同样没有“坚持到最后”,因为下午3点,还有一名腰椎狭窄的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等待着他来主刀。
下午4点半,最后一台手术顺利完成。
“4台手术是做完了,可主任这一天的工作还没完呢,晚上5点至8点医院安排了他的晚间特需门诊,晚上8点多特需门诊结束,这一天的工作才能算真正做完。”脊柱外科医生们说。
医生说法
时间是个麻烦事
“医生多点执业,对于病人来说确实是件好事,我们能体会到病人希望更多的医生,尤其是专家级医生到社区、基层医院出诊的心情。但对我以及我的很多同事来说,抽时间到别的医院出诊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刘某说。
对于自己的日程,刘某是这样描述的:“从周一到周五,我这5天的工作还是挺有规律的。”刘某说。每周五个工作日中,三天是雷打不动的手术日。剩下的两天,一天要出特需门诊,一天出专家门诊,这也是早已排好的班,没有生病等特殊情况是不能更改的。
“我是科室的副主任,每天要在病房查房,看看下面医生的治疗情况,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变化。”刘某说。此外,由于科室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周末的“休息日”就成了刘某和他的同事们做科研、写科研总结的时间。
另外,在北京,医院各专业都经常会组织一些专业研讨会,由于平时都比较忙,会议就都安排在周末。“基本上,这些年的双休日,我很少能闲在家里。”刘某说。
必须脱产否则两头顾不上
大医院的外科医生平时需要做手术,时间比较紧,其他科室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记者随后采访了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马某某、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徐某、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宋某等专家,发现“时间”成了阻碍大医院医生下到社区的最大“障碍”,无论是专家级医师还是普通医生。
作为积水潭医院手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戴某某需要每四天在急诊室值一次班,这一个班下来就是整整24小时。不值急诊的班时,每周就要在病房上够6天班。
“目前,北京各大医院的情况都差不多。”戴某某说,如果实行医生多点执业,对于他来说就必须从现在的科室里脱产,某一周或一段时间全部安排在基层医院工作,否则会“两头都顾不上”。
设备跟不上真的只能“看看病”
“实行多点执业,是件很好的事情,对病人确实有益。不过,从专业上来说,神经外科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医院的规模、条件很重要。如果社区医院的条件、设施跟不上,我真的是只能‘看看病而已’。”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某某说。
和王某某提出同样问题的还有同仁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医师魏文斌。
和中医科、内科医生相比,神经科、眼科等需要更多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检查、手术,比如已成神经科“常规”检查的CT、核磁,肿瘤科的伽马刀等,都是一般的社区医院所不具备的。
“如果说我到社区医院出诊,告诉患者你还得到大医院去做这个那个的检查,这种出诊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王某某直言。
院长建议
多点执业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医生多点执业还在探索阶段,没有开始实施。这个政策的目的是让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在开始执行前,相应的管理措施就应同步出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宗明建议。
首先,卫生管理部门应先建立医生的资质审查,哪些人可以多点执业,哪些人不可以这么做,不能等到一些医生在外看病看出问题再去“亡羊补牢”。
实行医师多点执业,最好先从中医科之类检查项目比较少的科室开始,需要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的专业性科室,比如眼科、神经科、肿瘤科等应慎重考虑。
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检验人员是一个现实问题,脱离开专业检查设备,医生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容易出现误诊,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事故责任谁来负应事先明确
“如果医生必须到基层医院多点执业,医院是可以安排部分医生脱产。目前,我们的医生也会帮助下属医院开展业务,这和在不同医院里执业是不一样的。如果我的医生在别的医院执业出了医疗事故,责任由哪个医院来负?”佑安医院院长李院长说。
此外,令李院长担心的还有,各科室的专家一般都承担着病房内病人治疗的重任,在外期间自己科室里出现了危重病人,谁来组织抢救治疗?
“医师多点执业在国外确实比较流行,但我国的情况不一样。比如美国的一位医生可能会在不同的医院工作,但实际上这些医院是一个共同体,实施的是集团化联合体,而我们的医院一般都是独立的,因此,实行多点执业,应该先解决对‘外出’医生的管理归属问题。”李院长说。
卫生部已就医生多点执业发布通知,表示“医师在执业前,应当与受聘的各医疗机构就发生医疗事故或者民事纠纷时的法律责任分担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签订协议”,但却未明确规定协议内容及事故责任方为医生的注册医院,还是其在外执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