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大港之问:上海港的一张“跨栏表”

  大港之问什么是国际航运中心?全球可能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如果单纯论规模,业界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统计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的港口,不超过10个;2000万以上标箱的港口更寥寥无几。而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171万标箱,跻身世界一流大港已是不争事实。

  然而,越垒越高的集装箱只是一个“量”的概念,“世界大港”并不等于“国际强港”。

  专家表示,虽然全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些必备要素还是公认的:航运中心除了应有充足的货源、具备快速集疏运的硬件设施外,还应包括聚集的航运资源、完善的航运功能、充分的航运信息,以及规范、健全的航运法制环境,并有能力积极参与世界航运规则的制定,成为国际航运市场的一个风向标。

  比如,英国伦敦是业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其年集装箱吞吐量仅几百万标箱,世界排名远在10名之外,却是全球航运界无可争议的定价中心。虽然,上海航运交易所每天公布的“中国沿海集装箱进出口指数”也是世界航运界的两大指数之一,受到业界普遍关注,但与伦敦航运交易所发布、拥有百年历史的“波罗的海散货指数”相比,不仅“资历”浅,影响力也略逊一筹。请看:目前,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伦敦进行。伦敦在航运业就好比是金融界的华尔街,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业界的潮起潮落。

  再如,我国上海产生巨大压力。现代航运服务业亟待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功能与国际领先的航运中心相比,差距仍较明显。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船舶保险、海事仲裁、航运信息咨询等现代航运衍生服务业欠发达,国际化程度较低。通关效率仍需改善。虽然上海已推行“大通关”模式,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周边大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如新加坡可在半小时内完成通关,釜山港也可在一小时内完成。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表示,目前的指标体系只是一张推荐评价表,选取自一份分为3级共59个子指标的母体系。未来的上海港,还将每年与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纽约等国际大港进行横向比较,以分数来确定差距,为决策提供依据。“跨栏”正当时这张表的适时而生,显示上海港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个世界大港,走过了从河到江再到海的嬗变过程。”许培星说,缺乏条件优越的深水港曾经是制约上海港发展的最大瓶颈,而自从2005年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建成启用,上海港在硬件方面已基本能满足世界大港的要求。与之相比,软环境的不足更为凸显。要想充分发挥深水港的优势,在“海洋时代”顺帆顺水,上海港必须从现在开始苦练“内功”,学会两条腿走路。况且,“港口货运量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因为世界货量总有极限。”专家称,从世界航运发展趋向来看,当年吞吐达3000万箱以后,一路快跑的上海港将放慢节奏。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上海港即使能跃升为世界第一集装箱港口,也没理由沾沾自喜。因为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有时候不一定带来效益增加,未雨绸缪的上海港如今需要开拓更多的生存空间。国家战略也要求上海港尽快练好“跨栏”。“十一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提升上海港枢纽功能,充分发挥枢纽港的集聚、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是党中央对上海的要求。重担在肩,义不容辞。

  上海选择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航运服务业,正是对中央要求的积极响应。在这张表之后,上海港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一系列动作,如开发航运指数期货交易、力推上海国际航运定价中心的建设等。此外,上海港还将完善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建设,争取获得更具吸引力的“退税”政策,从而吸引“水水中转”。

  还有,今年上海港内河航运建设也将升温,杭申线、苏申外港线等连接长三角的内河航道将启动整治工程……关于船舶的登记,国家有关部门亦已启动在沪建立国际船舶特殊登记制度的研究,更多航运企业回国注册船舶将不再是遥远的梦。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跑道上,上海港正在跨越从“硬”到“软”的第二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