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浅谈电子警察的利与弊

  电子警察的诞生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交通违法车辆抓拍、实现道路实时视频监控、实时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依据,也为综合利用管理信息平台、全方位加强交通信息诱导提供了保障,有效遏制了交通违法行为,规范了路面行车秩序,解放了警力,扩大了管控范围,延长了有“警”时间,减轻了民警工作强度,缓解了警力不足与交通需求迅速增长的交通矛盾、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高发等问题。但作为一种科技设备,电子警察在应用管理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解决。

  一、电子警察应用的优势

  电子警察作为一种现代交通管理手段,科技含量高,在交通管理中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增强了震慑效果。当前,一些驾驶人守法自觉性不高,“尊警不遵法”现象较为普遍。电子警察通过全天候的实时监控,这种“非现场式”的手段对违法行为人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有利于消除一些驾驶人的侥幸心理,使驾驶人时时都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其在看不到警察的时候也能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守法自觉性。

  二是延伸了管理触角。在有限警力条件下使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实现了交通执法管理由点向线、由线向面的延伸,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人员值守为全程监控,扩展了管理窨,提高了管理覆盖面,进一步增强了发现、查纠交通违法行为的能力。

  三是钝化了管理矛盾。使用固定和移动电子警察等警用科技设备查纠交通违法,改变了民警执法单一的“面对面”纠违方式,从而钝化了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

  四是强化了路口监控。通过电子警察交通监控视频图像,能直观反映路口交通流分布、运行状态及路口渠化状况、便于管理者部署警力、处置突发事件、侦破肇事逃逸、调整管理措施,消除道路交通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盲点,扩大监控范围。

  二、电子警察存在的不足

  电子警察虽然优势多多,但它毕竟是一种人造设备,只能依靠编程和指令开展工作,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稳定性能较差。电子警察系统目前主要使用工控机平台,通过商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运行。其主要好处是硬件便于采购、软件编写简单,但缺点是长期运行可靠性较差,容易出现死机或蓝屏,需要人员现场维护,运行成本较高。

  二是功能较为单一。目前的电子警察产品功能较为单一,如监控闯红灯车辆的系统多数仅仅负责拍摄闯红灯违法,对路口车辆违法变线、违法调头、违法停车等行为要另加装设备进行监测,电子警察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三是技术不够完善。视频电子警察使用的图像采集设备是数码摄像机,摄像机本身的图像传感器分辨率大约为40万象素,夜间难以兼顾车辆图像与红灯信号等违法处罚参照要素,会产生诸如信号灯红灯发白等问题,即看清车辆特征时无法看清红灯信号,看清红灯信号时又无法看清车辆特征。

  四是立法相对滞后。电子警察执法作为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手段,其执法方式和社会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相关立法的欠缺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和公众争议,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制约电子警察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明确规定“依据交通安全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驾驶员给予处罚”,从法律上确认了非现场执法的合法性,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具体规定,致使电子警察的图片或图像在作为证据使用时还存在一定争议。如:无法确立违法时的驾驶人,对多次交通违法被抓拍的车辆,没有强制处罚措施,对挪用号牌的车辆只能“熟视无睹”,等等。

  五是管理不够规范。目前,从事电子警察系统生产的厂家众多,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技术均为非强制性标准,影响了电子警察在非现场执法中的权威性、规范化和专业化。同时,有的电子警察管理人员只具有简单的操作知识,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和质量把关,也影响了电子警察的效率发挥。

  三、加强电子警察应用的建议

  电子警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启用之初势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电子警察执法深入民心,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应当坚持多方入手,与城市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依据“优先主干道、优先事故多发路段”的原则,对事故多发点段、违法突出路段进行排查,反复论证,精确定位前端设备。

  一要规范交通标志标线。非现场执法系统是利用监控设置,以交通标志、标线为执法标准查处违法行为的。因此,设立正确合理、醒目的标志、标线是保证执法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在系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路口、路段标志标线的设置、限速值的设定等,做到实施方案明确到位、交通设施配套完整。

  二要完善执法告知服务。进一步规范执法告知工作,不断拓展违法告知渠道。可以设立大型电子显示屏,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对违法车辆进行公告,在互联网开设交通违法查询,还可以通过声讯服务、邮件系统、电子触摸屏等多种渠道,提前将电子警察设置地点、启用时间、车辆违法信息等及时向社会公开。要本着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非现场处罚可以采用多点受理的网络化操作模式,将处罚权扩大到各基层一线,从而缩短处罚周期和群众办事时间。

  三要加强后期开发使用。目前的电子警察作为路面的“管理者”,已基本实现了部分路面违法信息的采集、交通违法行为的监控,但对特殊路段、特殊违法行为只能依靠人工筛选而不能实现智能检索,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可能遗漏重要证据与线索。应推广使用“移动数码抓拍、固定视频抓拍、视频录像”三位一体的违法证据采集模式,以完整、清晰、动静结合的证据来反映车辆违法全过程,使证据更加充分、确凿。并把违法数据录入、复核、删改、审批、处理、公布、查询等各个环节纳入计算机流程管理,将违法数据通过内网传递,实现系统资源共享,提高系统的实战性、实用性,使电子警察真正成为路面信息资源的智能掌控者和决策辅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