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申诉?
1、教育申诉的含义
申诉,通常是指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那么,教育申诉作为解决教育行政争议的途径,是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为我们认识教育申诉制度的特殊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对教育申诉进行法律调整创造了可能性。
2、教育申诉的特征
我国的教育申诉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1)提出教育申诉的主体是特定的,即教育申诉中的申诉人只能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教师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只能是依法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本人;教师由于身体状况或其他原因不能亲自到主管行政机关进行申诉时,也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诉,代理人必须有教师本人的特别授权,并且是以教师本人的名义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诉,其他人员无权提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则只能是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受教育者本人或其监护人。
(2)受理教育申诉的主体,应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能独立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教育工作是一种多层次的工作,需要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履行各自的法定职责,以保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根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因被申诉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为其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如果是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这两类受理申诉机关均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代表国家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它们的职权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其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到申诉人或被申诉人的权利及义务。而受理学生申诉的机关,从《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看,目前只能笼统地规定为“有关部门”,这里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是学生所在学校或所在教育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可能就是学校指定或特别设立的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部门。由于目前我国的学生申诉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包括受理学生申诉的机关等问题,尚待通过实践逐步规范和完善。但无论是哪一个部门受理学生申诉,其资格都应符合作为一个行政主体的有关法律要求。
(3)教育申诉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是《教师法》和《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教育申诉制度的本质,在于补救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在教师申诉中,教师的权利是否被侵害,当然需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程序才能予以确认,但教师只要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害了其合法权益的,就可以提出申诉。同时,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由于这类处理决定也有可能侵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因而也可以提出申诉。但是,教师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的申诉,则仅限于《教师法》第七条规定的教师应享有的六项权利,即: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而对于受教育者的申诉范围,《教育法》则规定得比较宽,只要学生对学校给予自己的处分不服的或认为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都可以提起申诉。这种规定对于维护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合法权益十分有利。因为教师、学生的特定身份和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其本人无权采取强制手段制止或纠正侵犯行为,尤其是学生本人也不能采取拒绝履行决定的方式来补救自己。因而,我国的教育法律将教育申诉的范围规定得较为宽泛,是为这些特定的教育主体提供了切实的权利救济保障。
(4)从对教育申诉的处理看,教育主管部门、人民政府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申诉的处理活动,是行使其行政职权的行为,并且其处理结果能够直接对申诉人和被申诉人产生法律后果,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
由此可见,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项特定的法律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