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税务专管员”“税务管理员”?

  一、概念界定上的选择目前,对税务管理员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流派。即,一派认为税务管理员制度相对于过去的税务专管员制度就是将原兼征管查于一身的征收和检查这两项职责摘除即可。持这一观点的者,便将税务管理员定义为,是指基层税务管理机关中从事税收管理工作的税务人员。而另一派则认为还要将“管理”的二字内涵再缩小,要更具体化。因此有了“税务管理员是指基层税务机关中分片(业)从事税源管理的税务人员。两者的相同点显而易见,但不同点令人寻味。

  那么税收管理与税源管理到底哪个更适合作为税务管理员定义中的关键词哪?毫无疑问,”税收管理“过于笼统且大而化之。”税源管理“则相对狭小和易于琢磨。两者在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对于税务工作者来说显而易见。两者的不同还带来对税务工作人员身份或职责的划分上的差异。如果将从事税收管理的人员都称之为税务管理员的话,那么除了基层中从事税务稽查和直接在办税服务厅工作的税务人员以外的税务人员都应属税务管理员范畴。而只将从事”税源管理“的人称之为管理员,这一群体从理论上应少于上述的人群。因此,既然称之为一种制度,首先应该解决一个制”谁“的度,其次再解决制”啥“的度。这事关提出和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将税务管理员定义为,”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业)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隶属于税源管理部门。“此定义告诉我们,税务管理员是基于税源管理的需要而提出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把从事税收管理的人员统称为管理员而仅仅将从事税源管理的人称之为管理员,现在提出的管理员制度与过去的专管员到底有什么区别,或者为什么要区别?回答这些问题,要从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演变过程中去理出一条是思路。

  税收专管员制度的雏形。建国初期,为了适应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多税种、多次征“的复合税制的需要,在税收的征管形式上,采取了以”各税分管、固定管户(片、区)“为主的征管模式。各税分管体现在,按生产环节的货物税、工商业户的工商税和地方税这三条线,分别设置三个科(股)来管理。固定管户体现在,在大中城镇则基本按行业,小城镇按区域或按行业和区域相结合,进行专责管理。这可称之为我国的税务专管员制度的雏形。很显然,这一雏形是建立在分税管理的基础之上的。

  纯正的税务专管员制度诞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1956年全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我国全面进入计划经济建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需要,税收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税制改革到最后,国营企业只纳一种税,集体企业只纳两种税。因此,在征管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实行”分税管理“的形式。而被”一员到户,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人的征管模式取而代之。可见,历史上的税务专管员制度的最大特点有两个,就是各税统管与征管查于一人。

  在此之后,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税收征管体制的变革上,全国各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同程度进行了大量了探索。但综观这些改革的共同特点就是为破解”征管查于一人或一身“的弊端。到上个世纪之末,全国各地基层税务机关基本建立起了税款征收、纳税管理与纳税检查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征管体制。在较好的解决”分权“的问题的同时,税收基础尤其是税源管理弱化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在税收管理中出现了”蔬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弊端,致使纳税户大量漏征漏管,纳税申报不准、不实,税源底册不清、不明,计算机监控的信息数据成了”数字游戏“、”垃圾信息“。税务稽查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税收收入在突飞猛进的增长,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在突飞猛进的塌方。造成这些问题在税务机关内的根源就是在改革中没有很好解决税务管理岗位职责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把”管户“与”管事“相结合,尤其没有对管什么”事“做出明确、详尽的规范。正是由基于此,对税源实行户籍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因此,税务管理员的诞生首先应该由基于此。即基于税源户籍管理而产生才是其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将非从事税务稽查和直接在办税服务厅工作的税务人员统称为税务管理员,以及依次去划分工作职责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容易回到征管的老路。但如果只将主要负责税源户籍管理的人员称之为税务管理员,而将其他诸如纳税评估、税负核定的人员以及担负纳税检查(这里指不涉及税收立案的日常检查和清理漏征漏管)的职责分离出来交由另外一些人员去负责实施,就既可以作到职责明晰、相互分工,又会在执法环节上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从而是哪些人管什么事更加具体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去真正较好的解决”蔬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顽疾。

  二、管理对象及内容的选择持第一种的观点的地方,将税务管理员管理工作的对象遍及到所有除稽查和办税服务厅工作职责以外的所有领域。因此,在对税务管理员的工作职责的界定上,便有了以下内容:1、宣传税收政策,进行纳税辅导;2、掌握税源户籍变动情况,作好税源册籍和税源分析;3、调查了解所管户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4、进行税款的催报催缴;5、对纳税人一般性的税务违章行为提出纠正处理的意见;6、作好发票的日常检查工作;8、作好涉税信息的录入工作;9、作好纳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10、作好税款核定的调查、摸底;11、作好各类征收方式、多元化申报和缴款方式的核准;12、作好非正常户的认定;13;开展纳税评估及其纳税约谈;14、开展日常税收检查等等。

  将税务管理员定义为税源户籍管理的地方,按理说,其工作职责应少于上述的内容,但大都基本还是大同小异,并没有在工作职责分出经纬。现以某地的相应的工作职责为例。(一)负责责任区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及户籍管理;(二)负责对纳税人发票领用存的日常管理和纳税人建账健证管理;(三)负责对纳税人税款征收方式的核定;(四)负责对纳税人行政许可类和非许可类等涉税申请事项的审核,提出审核和处理意见;(五)负责对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催报催缴工作,对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申请的审核并跟踪监督延期缴纳税款入库,对各属性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管理监督和清缴工作;(六)负责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做好税源调查、分析、监控,完成税收收入计划;(七)负责做好纳税评估,实施日常税收检查和税收协查工作;(八)负责对纳税人应缴税款的清算、汇(结)算和各类退税申请的审核;(九)负责对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纳税辅导、纳税咨询等纳税服务工作;(十)负责税控器具、税控系统、电子申报等装置(系统)的推广与管理;定期对税控稽查卡信息采集、比对,对异常情况的分析评估和检查;(十一)对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进行动态管理,实施纳税人分类管理;(十二)负责对出口企业”免、抵、退“税的管理及清缴工作;(十三)负责涉外税收的反避税管理工作。

  既然税务管理员是基于”管事“而提出,那么就应该遵循税收征管的内在规律,结合税收征管的不同环节,本着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原则来逐一界定各自的工作岗位及工作职责。众所周知,户籍一词,应来源于公安部门。税务部门将此借用,更应该借鉴公安部门的户籍警察制度。大家知道,目前,在公安部门,各地的派出所是执行户籍管理的机构,派出所内的民警是承担户籍管理的人员。而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经济案件分属于刑侦、治安、经侦大队去实施。对税务机关来说,就是要把看似象税务户籍管理员的职责但又不能算户籍管理员的事分离出来。诸如上述工作职责中的”清理漏征漏管“、”开展纳税评估和约谈“、”实施纳税检查“以及反击避税、税负评定等职责分解开来交由税务检查员或税务分析员等来实施。

  三、税收管理模式的选择对基层税务机关的内部机构的设置,直接关系到税务管理员制度实施的成败。根据上述的思路,在基层税务机关以下四个组织应该为必设机构。即,”办税服务厅“、”税收户籍管理科(股)“、”税负分析评定科“(股)和”税收检查执行科(股)。之所以将此四机构称之为必设机构,其理由有三:一是可以较好的给税务管理员下个定义以及相应的划分工作岗位。如果按第一种观点,即将从事税收管理工作的人员统称为税务管理员,那么可以对税务管理员细分为:税务户籍管理员、税务分析员(税负评定员)和税务检查员。而将办税服务厅人员、稽查人员分别称之为办税服务员、税务稽查员。如果按第二种观点,则只能将税务管理员限定于户籍管理员。

  二是可以据此明晰岗位工作职责。按上述设置机构,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工作环节上,都比较容易界定和确立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更重要的是可以较好的防止走回头路。上述四机构既是按分离征管环节,更是按分权而设置。

  作者单位:湖北丹江口市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