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投入产出及其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抓住先行机遇,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使农业产出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迈上新的台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加强。

  一、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投入结构逐步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总投入逐年扩大,尤其是财力、物力投入每年递增,而劳动力投入逐年减少;体现出农业投入增加的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地区性投入总量以湛江居首位,茂名、广州分居第二、第三。

  (一)农业投入不断增长

  1、物资投入逐步加大。农业物资投入是反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物资和费用的总和。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对物资投入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农业生产的消耗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前,广东农业生产发展主要靠劳动力投入,物资投入水平不高。1950年农业物资投入仅3.89亿元,到1978年为30.74亿元。改革开放后,农业物资投入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物资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1980年农业物资投入达41.43亿元,1987年突破100亿元,1996年突破600亿元,2001年达703.47亿元。

  2、资金投入稳步增长。1988—2000年,广东各级财政投入农业资金累计(仅含预算内部分,下同)达378亿元。分时期累计投入支援农业资金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1989年突破10亿元,1993年突破20亿元,到2000年突破60亿元大关。十三年间,广东投入农业生产资金共增长6倍多。农业生产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有力地推动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

  3、劳动力投入货币折合量增大,投入人数则下降。劳动力的投入可用人数和货币折合量两种方法表示,它反映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据有关资料匡算,1980年劳动力货币折合量为78亿元,2001年达389亿元,20年间增长4倍。从投入劳动力总人数看,1978年投入的农业劳动力为1663万人,是历史上投入的农业劳动力最高年份,占农村劳动力的93.4%,随着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逐年减少,2001年农业劳动力减少到15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55%,为历史最低水平。

  (二)农业投入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投入由以劳动力投入为主向物资投入为主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农业的投入以劳动力投入为主。1980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68.7%,占农村从业人员的89.5%;而按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货币折合量计算,劳动力和物资的投入比重分别为65%、35%。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逐步转移,到2001年按农业投入的货币折合量计算,劳动力和物资的投入比重分别为35%和65%,农业投入实现了由以劳动力投入为主向物资投入为主的转变。

  2、分行业投入由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带动,加快牧业、渔业发展转变。建国后30多年,广东农业处于手工耕作、结构单一的自然经济模式,种植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农业投入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农业物质投入中,1980年种植业、林、牧、渔业的物质消耗比重分别为65.9%、3.6%、21.9%、8.6%,林、牧、渔业比重总和仅为种植业的二分之一强。1980年以来,广东全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林、牧、渔业,投入物质消耗的比重中,种植业大幅度下降,牧业和渔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到2001年种植业、林、牧、渔业物质消耗比重分别为39.8%、1.9%、35.5%、22.8%,牧业和渔业的物质消耗比重总和已达到58%。

  (三)地区性投入差异明显。由于农业经济环境、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各地农业投入情况各具特点,差异较大。从农业生产投入的物力和人力总量看,2001年超过100亿元的有湛江(118亿元)、茂名(111亿元)2个市,两市合计占全省农业总投入的19%;60—100亿元的有广州、江门、肇庆、揭阳、佛山5个市,合计占全省农业总投入的32%;其余14个市均在60亿元以下。以最高投入与最低投入的市比较,投入总量相差10倍。

  二、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高。体现为农产品产量逐年提高,农业总产值接近翻两番水平,行业性产出以种植业总量最高,以渔业增幅最大;区域性农业产出总量茂名、湛江和肇庆位居前三甲,农业增加值以茂名、湛江和广州名列前茅。

  (一)农业生产量稳步提高

  1、主要农产品连续获得丰收,产量逐年提高。1980—2001年,粮食产量由1681.9万吨提高到1739万吨,其中“九五”时期累计达9500万吨,创造历史最高记录。糖蔗、蔬菜、水果生产量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蔬菜产量增长6倍多,产量年年创新高。水果产量增长21倍,为各类主要农作物增长之冠。肉类产量增长3倍多;水产品产量增长8倍多。

  2、农业产出总量不断增长。1978—2001年,广东农业总产值由85.94亿元增长到1722.35亿元,二十三年间增长3倍(增速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农业增加值也由55.31亿元增加到1004.35亿元,增长2.83倍。分时期看,改革开放头十二年,是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实行农村经济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时期,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85.9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600.71亿元,增长1.3倍。九十年代是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和“三高”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时期,2001年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75%。

  (二)种植业产出仍居龙头,渔业发展最快。1978年以来,农、林、牧、渔各业的产出全面增长,到2001年种植业总产值由59.56亿元增加到817.95亿元,占整个农业的比重虽然从69.3%下降到47.5%,但仍居四行业之首。渔业总产值由5.42亿元增加到390亿元,所占比重从最小的6.3%跃升到居次的22.6%,是整个农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林业总产值由4.98亿元增加到56.78亿元,所占比重从5.8%下降到3.3%,是各行业中产值增长最慢的行业。牧业总产值由15.98亿元增加到457.57亿元,所占比重从18.6%上升到26.57%,发展速度居次。

  (三)地区性农业产出水平差异较大。2001年农业总产值在200亿元以上的仅有茂名市,达229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5%;100—200亿元以上有湛江、肇庆、广州、江门、佛山、揭阳、惠州、阳江8个市,100亿元以下的有12个市。其中珠江三角洲和西翼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占广东大半壁江山,而珠江三角洲独占鳌头,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6.4%;广东西翼居第二,占24%;东翼和北部山区的合计仅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从农业增加值看,超100亿元以上的有3个市,其中茂名(139亿元)、肇庆(118亿元)、湛江(115亿元);60—100亿元有广州、揭阳、佛山、惠州、江门、阳江、清远7个市;60亿元以下的有11个市。

  三、农业投入产出的评价

  (一)农业投入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以来,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2倍,每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2.6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和现代化生产资料增加,使广东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由以人畜为主的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生产转变,农业现代化生产雏形初现。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1980—2001年间,蓄水总库容量增加56.3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基本保持在65%左右;有林地面积增长了79.8%,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6.9个百分点;21年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30多千公顷。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森林覆盖面积扩大,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教育、研究、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一条龙的配套性网络布局。农业科技的推广,推动了农业向高产、高质、高效发展。2001年水稻种植面积优质率为60%,畜牧产品中三鸟良种推广率为95%、生猪良种推广率达90%以上;水产品养殖优质率为42%;农业电气化和化学化程度不断提高,2001年比1980年农村用电量增长36倍多,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1.5倍。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逐步扩大。在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主要农产品稳定在较高生产水平,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屡创历史新高。目前除粮食和猪肉生产供给量小于需求量需外调外,其余农产品均供大于求,尤其是蔬菜、水果、水产品、家禽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量远远大于省内需求量;“南菜北运”,“南果北送”,“南鱼北销”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等广东特色农业经济也获得长足发展。

  (二)农业投入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转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广东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逐步提高。从直接投入农业生产所消耗的物资和活劳动总和计算,1980年仅119.41亿元,到2001年达1092.56亿元;而农业产出19980年为126.25亿元,2001年达1722.35亿元;投入和产出总量到了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农业投入产出由低投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转变。同时,从农业投入与产出比较,1980年为100:106,2001年为100:158,农业投入产出率提高了49%。

  (三)农业劳动生产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益逐年上升

  从每一农业劳动力创造农业产值看,1978年为516元,到2001年达10976元;改革开放二十三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3.28倍,比1949年到1980年增长幅度高出2倍多。其中由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拉动增长占94%,而劳动力的减少拉动增长6%。

  农业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从种植业每亩用地创造的种植业总产值看,2001年达214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提高1.83倍,年均递增5.1%;明显快于1949—1980年年均递增4.2%的增幅。从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看,粮食亩产从188公斤提高到397公斤,糖蔗从3819公斤提高到4748公斤,花生从90公斤提高到156公斤,水果从164公斤提高到428公斤;水产品养殖从72公斤提高到458公斤,其中海水养殖从23公斤提高到578公斤,淡水养殖从78公斤提高到420公斤。

  (四)林业和渔业效益较明显,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

  从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物资和活劳动消耗与产出的产值比较,种植业为100:122元、林业为100:269元、牧业为100:146元、渔业为100:233元,林业的经济效益最好,渔业居次。1980年以来,投入产出效益增长幅度看,最快是林业131%,依此为渔业89%、牧业82%和种植业10%。

  从劳动力创造产值率看,2001年四行业的每百劳动力均创造农业产值的比值分别为:牧业6.69万元、渔业为3.83万元、林业为1.78万元、种植业为0.53万元,明显看出牧业和渔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

  综上所述,二十多年来,广东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物资消耗与农业产出比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物资投入增大的同时,物耗增长快于产出增长,从而抵消了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

  四、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但其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却由1988年7.51%下降到1995年为6.09%,2000年仅为6%。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的更大改善,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奔康,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是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广东的特色,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通过计划、扶持等多种方式加以引导,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

  四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及其推广应用;同时运用多种方法积极鼓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使农业科技转变为现实农业生产力。

  五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庞大,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减轻农业劳动力对农业资源的压力,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