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放任山寨货在农村横行
就在人们将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中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一些在大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遍地开花,令人堪忧。
食品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媒体话语资源丰富、执法力量强大的城市区域,别说是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小作坊,就算是沃尔玛这样的跨国连锁超市销售伪劣商品都必然要被严厉处罚。由大小媒体、职业打假人、各路监管力量形成合力,食品安全问题在城市得到高度重视。曾经沦为笑谈的“康帅博”、“大白免”、“哇恰恰”等山寨产品,如今却广泛活跃在农村市场,“卸货场”一词准确而又辛酸地道出了农村食品安全几近失控的现实,山寨货直接进入乡镇商铺,然后流向附近的村庄,劣币驱逐良币,真货拼不过山寨货,这种尴尬状况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山寨货价格低廉,在农村整体收入不高,消费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便宜甚至成为农民选购食品的唯一标准。山寨货的生产成本低廉,不需要注册商标、不需要接受检查,甚至连生产日期、配料、生产厂家信息都可以随意,如此成本便可轻松击败真货,这些价低质次的商品很受农村乡镇商铺的青睐,农民都乐于选购,强烈的市场需求,令这些山寨货以倾销者的姿态疯狂向农村市场卸货。山寨货还瞄准了社会普遍虚荣的心理,其在包装设计上狠下功夫,让“败絮其中”的食品看起来是“金玉其外”,包装精美规整的食品一方面满足了人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阻止了购买者当场开包验货的可能。
相对于城市食品安全的监管力量,农村市场的监管力量极其薄弱,有些人口大省的乡镇中工商、卫生的公职人员只有十几人,却要管辖十几万人的食品消费。此外,乡镇食品安全管理多是以罚代管的方式,无法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依靠提高农民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辨别力,教育农民主动抵制假冒伪劣食品,依靠监管力量等措施根本无法改变农村成为假货卸货场的现状,因为无论多么动听的宣传引导都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很多农民就是知假买假,因为山寨货的价格优势无可匹敌,增加监管力度就意味着增加公务员数量,在全面压缩控制编制的背景下,也显然不可能。笔者认为,农村食品安全混乱的现实根源还是在生产环节。很明显,这些生产厂家大多都集中在城镇之中,城市里的监管力量不能选择性执法,对于这些向农村卸山寨货的厂家要坚决查处,该关的关、该罚的罚、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通过釜底抽薪切断山寨食品的源头。
为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切断源头罢了,应该鼓励那些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商品进驻农村市场,通过建立农村连锁超市、统一进货渠道、丰富商品种类,不断满足农村的多样化需要。切断山寨货的源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吸引物美价廉的商品来到农村市场,将有限的监管力量主要放在对乡镇商店的监管与引导之上,维护健康积极的竞争环境。如此,才有可能让这些问题山寨货在农村市场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