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司法机关怎样认定抢夺罪

  一、司法机关怎样认定抢夺罪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不包括枪支、弹药、公文、证件、印章等特殊物品,否则不构成本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公私财产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至于抢夺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了自己享有而抢夺,为了帮别人而抢夺,不管犯罪的动机如何等。只要行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具备了抢夺罪的主观要件。

  二、抢夺罪“数额较大”的法定标准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第一条抢夺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8万元以上、20万元至4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267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三、可免除刑事处罚的情形

  根据200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虽然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也可以免除刑事处罚。

  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属于初犯或者被教唆犯罪的;

  2、主动投案、全部退赃或者退赔的;

  3、被胁迫参加抢夺,要求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构成抢夺罪。例如,债权人多去债务人的财物以抵偿债款或实现债权的行为,属于民事纠纷,不应以抢夺罪论处。

  四、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界限

  (一)两者的主观区别

  抢夺罪和抢劫罪都是行为人公然实施多去财物的行为,主观上都是处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为直接故意,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但是,两罪的基本构成条件不同,社会危害程度和法定刑也有别。因此有必要对两者加以区分。

  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侵犯的客体不同。抢夺罪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

  2、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抢夺罪是不采用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而公然夺取财物,而抢劫罪则是行为人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务或者直接将财物抢走。也即抢夺罪的实行行为是单一行为,抢劫罪的实行行为是复合行为。

  (二)两者在抢夺财物时对被害人伤害情况的不同

  1、要看强力行为的作用对象和使用目的。

  2、要看伤害是否是犯罪分子故意为之。

  3、如果行为人行为前本来并没有计划适用暴力手段夺取财物,此时应当直接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在判定是否构成抢夺罪的时候,构成要件是一方面,但是数额也是比较重要的。根据规定此时要求抢夺的数额达到较大的标准,否则的话不能构成抢夺罪,只能按照一般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来处理。另外,虽然抢夺过程中也伴随着暴力行为,但与抢劫罪相比,这里的暴力强度没有那么大,另一个也是针对被夺财物实施暴力,而并非是对受害人实施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