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的条规有哪些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下来的原因之一。生儿育女,养儿防老,这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人总有成长的时候,也有生老病的的时候,在这些时候,监护人保护着我们得以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延续生命。我国颁布的《民法总则》对监护人这一身份的说明有明确的规定。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的条规有哪些。

  一、具体内容

  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第二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二、解读说明

  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具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基于此,父母无条件成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只有在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其他个人或者有关组织担任监护人。第二款对父母之外的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担任监护人作出规定。第二款在《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规定父母之外具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二是增加规定了有关“组织”担任监护人的规定。

  在《民法通则》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监护资格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愿意担任监护人的组织”担任监护人的规定,并将自愿担任监护人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修改为自愿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扩大了监护人的范围。具体说明可以参见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释义。

  本条规定的需要设立监护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因智力、精神障碍以及因年老、疾病等各种原因,导致辨识能力不足的成年人。对成年人监护,要正确区分失能与失智的区别。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即辨识能力不足。失能的成年人未必需要监护,只有失智的成年人需要监护。此外,还应当区分长期照护(护理)和监护的区别:从对象上看,照护的对象既包括失智成年人,也包括失能成年人;监护的对象针对失智成年人。从内容上看,照护仅限于生活上的照料和安全上的保护,不涉及人身权益保护的安排、财产的管理等事项;监护是对失智成年人人身、财产等各方面权益的保护和安排。本条规定的前三项具有监护资格的人,都是成年被监护人的近亲属。近亲属往往与被监护人具有血缘关系、密切的生活联系和良好的情感基础,更有利于被监护人的身心健康,也更有利于尽职尽责地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适宜担任监护人。

  综上所述是小编解答的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的条规有哪些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解释说明。但是社会上仍有很多没有亲人的公民,面临着生活的危机,但我国的公益事业在好心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有愿意提供监护社会组织不断增多,现在由社会公益组织担任监护人是对家庭监护的有力补充,缓解了很大的国家监护的压力。